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西日报

城市更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里外焕新的家,转角遇见的花,古韵与新貌并存的街区……城市更新,生活更美。  9月24日,《江西省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1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出台的全国首部省级城市更新条例。《条例》共四十八条,明确更新规划、更新主体、更新实施、更新保障等,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  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城市生活更舒心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关乎人民生活品质的“里子工程”。  住房是民生之本,建设好房子是城市更新的起点。《条例》明确,应当加强老旧房屋定期体检维护、安全管理、改建扩建和拆除管理;优先消除危险和安全隐患,提升抗震、消防性能,通过修缮加固、节能与绿色化改造、适老适儿化改造等,改善建筑功能。  小区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条例》明确,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当重点改造燃气、给排水、供电、通信等老化管线管道,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开展节能综合改造,完善小区及周边养老托育服务、绿化、照明、停车充电、体育健身、无障碍环境等设施,健全物业管理机制,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强设施共建共享。  街区是人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空间。《条例》明确,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街区特点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商业服务业和消费层级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法治护航,让人民在城市更新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规处晏凌云表示,好房子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有机更新、复合利用,城市文化传承延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如何平衡?  《条例》强化历史文脉保护。强调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传统格局、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依法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实施主体在城市更新中应当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传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采用微改造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另外,《条例》明确,在老旧房屋改造过程中,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维护和使用。  工业厂房变身文化园区,闲置空地成为街心花园……近年来,各地以微改造推进城市更新。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志仪认为,应留尽留的原则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历史建筑的守护划定了明确保护线,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激发了城市活力。  多元参与、形成合力,城市更新有力保障  城市更新离不开政策、土地、资金的保障。  《条例》鼓励创新土地供应政策。鼓励采取分层开发的方式,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补充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便民商业设施等,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同时,支持城镇老旧街区和厂(园)区改造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其他关联产业和功能配套设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型社区建设。  资金是城市更新的关键支撑。《条例》致力于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信托保险机构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支持力度,并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鼓励房地产、建筑施工、勘察设计、物业服务等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通过资产入股、作价出资等方式参与城市更新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更新改造资金,鼓励物业权利人自筹资金用于更新改造。  大美赣鄱,万象更新。这里既有与时代接轨的高楼大厦,也有各具特色的古老街巷。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交织,绘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