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于都,秋风送爽。记者走进禾丰镇黄田村,层层梯田绿意盎然,白墙黛瓦的村舍点缀其间,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前些年,这里满是运煤货车,灰尘漫天。谁能想到,如今矿坑地竟能种出好稻子!”村民刘更生站在田埂上感慨不已。 黄田村的蝶变,是于都县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动缩影。作为我省资源大县,于都蕴藏银、钨、锌等27种矿产资源,矿产开采一度成为当地“钱袋子”。但长期开采,留下多处废弃矿山,山体裸露、边坡崩塌、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群众对矿山环境问题反映强烈,治理刻不容缓。”于都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李明宇说,治理之初,面临点多面广、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多重难题。 转机始于2021年,于都县启动全域废弃矿山“大体检”,工作人员精准锁定124处废弃矿山、231个损毁图斑的“坐标”与“伤情”,为科学治理打下基础。 更关键的是,于都县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沿线生态修复项目纳入自然资源部、江西省重点支持项目库,打通政策与资金的“绿色通道”。2022年,于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赣州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中央专项资金4389.38万元。县财政及时配套资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2023年,总投资1.32亿元的系统性生态修复攻坚战全面打响。截至目前,该县已修复矿山面积335.84公顷,相当于470多个足球场。 生态修复不是终点,产业发展才是可持续之道。如何让修复后的土地带动百姓增收,让生态投入转化为产业收益? 银坑镇年丰村给出了答案。在181.99亩废弃矿山上,一人多高的宽叶雀稗随风摇曳。“这草耐酸耐瘠薄,是固土护坡的‘急先锋’,还是优质青贮饲料和有机肥原料。”江西中煤水利环保集团项目相关负责人高文彬介绍,去年种下的200余亩宽叶雀稗,如今不仅锁住了水土,还能带动乡亲增收。 禾丰镇黄田村则走出“矿坑变粮仓、风景变钱景”的路子,修复后的土地经改良,检测达标,种上了水稻、油菜等作物。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农家乐、民宿涌现,游客多了,土鸡蛋、笋干都好卖了,运煤车的轰鸣已被游客的欢声笑语取代。 “未来,废弃矿山上会有更多良田、果园、茶园,还会建成生态公园、科普基地。”于都县自然资源局监察大队副大队长曾斌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