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西日报

花儿朵朵 绽放“美丽经济”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沙石镇沙石村三角梅种植基地,工人在给三角梅浇水。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摄   9月19日,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沙石村宇创园林花卉基地的高标准连体大棚内,三角梅嫣红缀枝、蝴蝶兰瓣颤如蝶,基地负责人谢宏宇穿梭其中。  沙石镇毗邻赣州中心城区、背靠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该镇依托自然禀赋与精准定位,将花卉苗木培育,升级为集生产、销售、文旅于一体的“美丽经济”,带动村民端稳“生态饭碗”。  从“单打独斗”到满园春色  “你看这盆罗汉松,整体造型很好,再过两个月就能上市,客户来问过好几次了。”谢宏宇向记者介绍。大棚内,自动喷淋系统正喷洒水雾,“我们去年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温度、湿度都能精准控制,现在花卉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近20%,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沙石镇花卉产业起步于2016年,最初仅有谢宏宇等少数农户尝试规模化种植,如今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模式,已形成以沙石花木创意园为核心、辐射全镇320亩的产业集群。  创意园内12栋2.8万平方米高标准连体大棚配备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全年标准化生产,年培育精品花卉8000万盆,涵盖三角梅、蝴蝶兰、罗汉松等1600余个品种。  花卉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数据显示,沙石花木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1亿元,吸引36家商户入驻,构建起“线上电商平台+线下一站式采购”的销售网络;物流综合服务区打通赣粤闽湘四省绿色通道,鲜切花从采摘到送达市区仅需3小时,大宗苗木可当日发往周边省份。这种“生产-展示-交易-物流”的全链条布局,使沙石镇在赣州中心城区花卉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为产业发展架梁立柱  花卉产业是沙石镇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为解决土地流转期限短的问题,当地镇政府协调村民将合同年限统一延长至10年,并垫付30%押金,解除企业长期投入的顾虑。  品牌建设纳入全区战略规划。“沙石花卉”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宣传,联合“大嘴逛沙石”乡村振兴直播间开展带货活动,花卉销量大增。  “我镇连续三年举办花卉艺术节,融合根雕非遗、围炉煮茶、花艺体验等文化元素,打造‘花意生活’主题品牌,助力花卉产业发展。”沙石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章璋告诉记者,该镇花卉园区内还开设“花予美学空间”,提供庭院景观设计、插花课程、盆景制作等服务,客单价提升30%以上。今年新增的多肉种植区和亲子研学基地,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形成“农业+文旅+教育”的复合业态。  在政策“组合拳”下,沙石镇花卉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5%,成为赣南地区“美丽经济”的一张亮眼名片。  一朵鲜花富一方百姓  “这些都是村里的乡亲,有8名是固定在基地上班的,每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到了育苗、移栽的旺季,还要再请十多名临时工,一天也能挣200多元。”顺着谢宏宇指的方向望去,几名工人正忙着给新到的花苗分盆,动作娴熟。谢宏宇说,“2016年我刚回来搞花木批发时,村里没几个人信这行能成;现在好了,不仅我这近100亩基地年销售额能到八九千万元,整个沙石镇300多亩花卉产业,带动50多户农户一起干,年总产值超亿元。”2024年该基地发放务工工资超80万,最高单户增收5.07万元  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物业租赁实现稳定增收。沙石村将闲置土地改造为七彩花卉中心,年租金收入20万元;花木创意园为村集体分红60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些资金被用于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62岁村民温四妹感慨:“自从2022年到基地务工以来,负责搬运货物、除草等工作。以前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务工顾家两不误,每月工资比在外地打工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城郊小镇,正通过花卉产业华丽转身,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