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西日报

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4版:智库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破解资源约束、激发增长动能提供了科学指引。  资源配置效率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杠杆,其优化机制不仅关乎短期增长动能,更决定着中长期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增量与存量是通过要素重组、动能转换与制度创新形成的立体化协同体系。唯有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方能在复杂变局中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合理增速至关重要,是破解资源约束、激发经济动能的关键。  在辩证统一中构建发展新格局。存量与增量的动态平衡关系内生于经济体系的发展进程之中,通过结构性调整与要素创新配置实现良性互动。存量资源是经济运行的现实载体,既包含传统产业的技术积淀与市场网络,又蕴含着因体制机制约束尚未释放的潜在价值。增量则是经济跃升的战略支点,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变革与要素升级开辟新的价值空间。二者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存量的提质增效为增量创造基础条件。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转型,传统制造业可以突破生产效率瓶颈,重塑产业链竞争力,如设备更新与工艺革新释放的产能提升,能够为新兴产业提供中间品供给保障。二是增量的突破性创新牵引存量优化。数字经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不仅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还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以新带旧的良性循环。三是要素的互通互融激发价值重构。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在存量与增量间的再配置,能够打破资源错配僵局。例如,低效工业用地通过功能转换植入科创载体,既盘活闲置资产,又培育创新生态。这就要求发展思维实现三重转变,即从“替代论”转向“融合论”,摈弃非此即彼的零和逻辑,建立新旧动能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破解资源约束瓶颈;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赋能”,以制度创新构建要素高效配置的长效机制。实践中,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避免因传统体系退出、新动能尚未形成而导致的结构性断档,防范因新旧衔接不畅造成的资源错配和市场波动风险。  在制度创新中激发资源配置效能。制度供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存量与增量协同的实践效能。要多方位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机制,构建从研发端到产业端的全链条转化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确权登记、流通交易与价值评估标准化框架,激发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优化机制,消除地方保护壁垒与隐性准入障碍。构建资本行为规范监管框架,遏制市场垄断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的侵蚀。完善信用承诺与履约保障制度,构建契约型社会信用治理范式,压缩制度性交易费用。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建立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政策。探索跨行政区产业协作与“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存量产能梯度转移与增量项目精准落地。构建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运用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工具,平衡资源再配置中的利益关系。依托“放管服”改革推进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通过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安全、产业引领领域集中,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存量国有资产效能。深化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强化对科创领域与产业链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遏制金融资本在低效债务链条中的内循环倾向。  在创新驱动中重塑产业生态体系。科技创新是统筹存量与增量的核心纽带,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本身,更在于对产业生态系统的重构能力。一是技术渗透催生产业融合新形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驱动制造范式从刚性流水线生产向柔性敏捷制造转型。通过数字技术嵌入,实现全价值链数据贯通,以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物联网实时感知为双引擎,构建需求端精准响应的智能生产体系,完成从规模效益型向价值创造型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范式变革孕育新兴产业集群。碳中和目标驱动能源技术与材料科学交叉创新,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技术突破推动能源系统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在此过程中,传统能源基础设施通过技术改造接入新型电力系统,增量领域的绿电制氢、碳捕集等技术则依赖存量管网体系的协同适配。新兴技术群形成的产业集群,模糊了存量与增量的边界,催生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三是生态化创新平台释放协同效应。促进存量科研设施与增量研发投入的有机结合,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要完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平台运行机制,构建需求导向的产学研协同攻关体系,推动技术要素在创新主体间高效流动。通过开放式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链知识共享与技术耦合,实现存量资源复用与增量研发协同共振。健全覆盖科创全周期的多元化融资支撑体系,培育领军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梯度衔接、动态演进的产业创新矩阵。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与容错试错政策,营造鼓励原始创新的文化氛围,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统筹存量与增量的转换器与加速器。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