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勇气是最稀缺的品格。它究竟源于何处?翻阅赵海峰的著作《丝绸之路十三人:从张骞到左宗棠》,那些在茫茫戈壁上跋涉、坚守、开拓的身影,给了我一个答案:对家国、对使命、对文明的深沉热爱,让他们生出了穿透岁月的勇敢。
书中作者遴选的十三人,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跨越上千年。他们中有孤勇的开辟者,如张骞、霍去病、解忧公主;有执着的求法者,如法显、鸠摩罗什、玄奘;有坚韧的守护者,如耿恭、班超、左宗棠。而贯穿始终的,是“热爱”与“勇敢”——热爱是火种,点燃了勇敢的烈焰;勇敢是行动,践行着热爱的诺言。
张骞:
热爱是十年不折的汉节
草原的寒风呼啸了十年,足以磨掉少年郎的棱角,却磨不灭张骞手中那根汉节。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当张骞在匈奴娶妻生子,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时,是什么让他始终紧握那根象征大汉的节杖?我想是对国家的热爱。他爱那长安的宫阙,爱那万里山河,更爱那份“通西域、联诸国”的使命。这份热爱,让他在被扣留的日日夜夜里,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勇敢。他没有因安逸而沉沦,反而悄悄记下西域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他没有因威胁而屈服,而是在十年后抓住机会,毅然逃离,一路戈壁荒漠、豺狼虎豹,全凭“归汉”的信念支撑。
张骞一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出使西域,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冒险之旅,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见证。恰是因这份热爱催生的勇敢,让他以一己之力,将西汉与西域联系在了一起。梁启超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一颗赤子之心,让他敢于踏上未知的征途,敢于在绝境中坚守,最终让丝绸之路的曙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
解忧与冯嫽:
热爱是肩上的担当
历史的星空里,男性英雄的光芒往往更耀眼,但解忧公主与冯嫽,却以女性的柔韧与勇敢,在丝绸之路上刻下了独特的印记。这份勇敢,同样源于滚烫的热爱。
十九岁的刘解忧,本是被命运裹挟的宗室女,却因对大汉的热爱,勇敢接过了和亲乌孙的使命。面对乌孙王的冷落,她没有自怨自艾,她爱汉室荣光,更爱乌孙的黎民。这份热爱让她努力学当地语言,教百姓农耕,抗灾救荒。她用脚步丈量乌孙的土地,用智慧缝合大汉与乌孙的裂痕。
侍女冯嫽,在解忧公主的影响下将“热爱”写进了外交传奇,成为一位令人崇敬的巾帼英雄。冯嫽爱这份“通西域”的伟大使命,爱丝绸之路上的和平往来,所以敢以女子之身,持节奔走于西域诸国。面对乌就屠的兵锋,她没有退缩——热爱让她看清了战争的残酷,也给了她谈判的勇气。
解忧与冯嫽用一生来证明:责任是心上的承诺。足够勇敢,在哪都能闯出一番天地,有所作为。
陈汤和左宗棠:
热爱是护国安邦的决绝
丝绸之路上,从不缺荡气回肠的宣言。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读来仍热血沸腾。而这份决绝的背后,是对国家尊严最炽热的守护。
彼时北匈奴单于屡犯边境,气焰嚣张。陈汤目睹西域动荡,深知“退让换不来安宁”。对国家的热爱,让他敢于冒“矫诏”之大不韪,果断集结兵力,千里奔袭。他的勇敢,不是鲁莽的冒险,而是“不除残暴,誓不还朝”的决绝。最终,北匈奴单于授首,西域重归安定。汉元帝的诏书说得透彻:“于万里之外建立功勋,为国除去残暴。”这份勇敢,恰是热爱催生出的雷霆之力。
一千多年后的左宗棠,同样因热爱而勇敢。当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时,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拍案而起。他爱那片“金玉之壤”的土地,不舍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传承,所以敢与朝堂主流对抗,力主“收复新疆”。
“兵、饷、粮、运”,每一件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对家国的热爱让左宗棠忘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一切困难:他亲自选拔将士,制定军纪,甚至想出“官民结合”的运粮法,硬生生打通了千里补给线。最让人震惊的是他“抬棺出征”的壮举:那口棺材,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是热爱赋予的、直面生死的勇敢。最终收复伊犁。
合上书本,那些身影越发清晰:张骞紧握汉节的手,刘解忧奔走于草原的脚步,陈汤扬鞭西指的决绝,左宗棠凝视天山的目光……他们同样勇敢,这份勇敢有着共同的源头,那就是热爱。爱家国,所以敢开辟荒芜;爱使命,所以敢直面绝境;爱文明,所以敢赴汤蹈火。
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那份“因为热爱,所以勇敢”的精神历久弥新,依然是我们前行的火种。当我们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心中的理想,终将生出冲破迷雾的勇气,在属于我们的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吴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