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香 橼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A05版:魁星阁       上一篇    下一篇

  □缪自永

  

  香橼,也称枸橼,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栽培史。东汉杨孚所著《异物志》(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志)称之为枸橼;因其香气独特,唐、宋以后则多称为香橼。

  四月中旬,在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下,在温香软玉的春风吹拂中,靖江的香橼花开了。那洁白中泛着淡紫的花瓣,是那般纯洁而大方。它所散发的花香清新且淡雅,赏花之人为了更真切地捕捉这缕幽香,常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好让花朵离自己更近一些。

  香橼花期可持续一两个月,待花谢时,便是果实开始生长之日。汪曾祺先生曾写道:“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这段文字满怀伤逝之感,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一点黄色在汪老多愁善感的时光里不断膨胀。三个月后,枝头早已被大大小小或碧绿或黄绿或明黄的圆形果子占领。

  及至金秋十月,香橼已全部成熟,金黄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另一种幽香再度吸引路人引颈欣赏。2007年,靖江市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香橼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候选市树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靖江市的市树。它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其四季常青的特性也体现了靖江人坚韧美好的品质,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香橼果有两种观赏方式:一是任其悬挂枝头,金黄的圆果与碧绿油亮的树叶相映成趣,构成“金玉满堂”的美好画面;另一种则是采摘下来,盛于盆中,摆放于客厅、书房或卧室,既可观赏果形色泽,又可品味清幽果香。此种方式被文人雅士称为“案头清供”。顾名思义,案头清供重在“清”字,讲究的是一份格调,突出的是一抹雅致。香橼的形、色、香、韵正与此契合。著名画家八大山人、金农、任伯年、吴昌硕、王雪涛等都曾多次将香橼入画。八大山人、金农画时常将它们独立成画,作为册页之一;任伯年、吴昌硕、王雪涛画时,常让它与松、竹、梅、水仙、菖蒲相伴,取君子之意。多位名家更为香橼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文化气息。

  因爱好中国书画,我对香橼的情感亦随之增加,又因喜其幽香,我曾摘数只大果置于车内。每每打开车门,一股清新香气扑鼻而来,伴我一路前行。去外地探望同学、朋友时,亦常带上一盆相赠,与他们一同分享这世间风物之美。

  香橼不仅是市民庭前院后的观赏之树、观赏之果,更成为泡茶、制作饮料乃至酿造金波酒的上好原料。靖江知名作家潘浩泉先生还以香橼为名创作剧本,拍摄微电影《香橼》。该片以爱情故事为载体,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靖江的物产之盛、城市之靓与人文之美。

  接受记者采访时,潘老谦虚地表示:“微电影是‘合唱’,电影是综合艺术。作为编剧,只算是哼出一句旋律,而后需要一个团队把它合唱成歌曲。制片是指挥,导演是灵魂。制片的魄力、导演的能力,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最终,靖江首部城市形象微电影《香橼》荣获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好作品奖。

  提及香橼,便不得不说到它的近亲——佛手。佛手早期亦被称为香橼,直至明代,二者才逐渐区分开来。兰茂《滇南本草》载有“佛手柑”之名;李中梓《医宗必读 本草征要》中首次省略“柑”字,单用“佛手”,将香橼与佛手分列。佛手在长江以南多地有栽培,文友“红波”曾于家中试种佛手,历经三年努力,一株幼苗已茁壮成长为一棵小树,枝头悬挂三只青色大果。欣喜之余,她撰文以记。我想,待两月后青果转黄,摘置书房,陪伴她读书作文,心中滋味定然美不胜收!佛手的雅致与靖江香橼的清幽,同为江南风物的灵秀。

  靖江的香橼,自带着江南风物的清雅——闻其香能安心绪,见其果可悦眉眼,这份幸福与宁静,是刻在城市肌理里的寻常美好。满枝金果缀着碧叶,不只是“家庭兴盛”的吉兆,更藏着靖江人对生活的热忱。古有文人画它入册、咏它入文,今有我们赏它于庭、赠它于友。愿这枚浸着靖江雨雾、凝着百姓心意的爱情之果、友谊之果,年年挂满枝头,也常伴你我寻常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