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红薯、番薯,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美食。它富含淀粉,糖分也高,既能充饥,又可制成薯片、薯条等风味小吃,增添经济价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常把山芋打成浆,制成淀粉,再加工成粉皮、粉丝等食物,既可果腹佐餐,也能对外出售。至今,街头仍不时传来烤山芋的叫卖声。取嫩山芋藤,剥去外皮,下锅清炒,便是一道清爽素淡的下饭菜。
每到秋天,我们这儿的人喜欢用干稻草把多余的山芋围起来,防止冻坏,这样能保存半年之久。也有人把山芋切成片,晒成山芋干,方便常年食用。
山芋的叫法各地不同,有地方称之“地瓜”,我们这里多称“山芋”“番芋”。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结出圆形、椭圆或纺锤形的块茎。茎平卧或上升,有时缠绕,分枝多。叶片形状和颜色因品种而异:皮色发红的叫红薯、红芋,发黄的叫黄薯、白薯。有诗赞道:“垅垅绿,块块根,蔓蔓长藤节节生,待到寒露秋风起,翻开土地寻人参。”
山芋从外国引入。明清时期,灾荒频发,山芋作为“救命粮”迅速传遍全国,得以广泛种植。山芋原产热带,性喜高温,适宜南方生长。它不择土壤,适应性强,沙土地尤其利于生长,管理简单,成本不高。
我老家所在的村落普遍栽种山芋不过五六十年。村民从外地引种后,发现山芋很适应本地气候土壤,大获成功,不少人还学会了温床育苗。秋天收获时,选个头适中、无破损的山芋,用干草护好保存。到来年三月,挖一个二尺见方的土坑,铺上营养土,摆入山芋,覆上透明塑料膜调节温湿度,不久便长出嫩苗。剪苗后,还能继续长出多茬。五月集市上就有薯苗出售,一扎五十或一百根。带红丝的通常是良种,分栗子山芋和红心、黄心等类。
买回薯苗后,先养在盛泥水的盆中三五天,称为“养苗”,再移栽至大田,更易成活。栽前筑起小垄,选阴雨天移栽,可减少浇水。施少许底肥,并放入防虫药物,能确保薯块光洁无虫斑。待薯藤茂盛时,要及时翻藤,防止须根吸收土壤养分,也可修剪过密藤蔓,使养分集中供给地下块茎。剪下的薯藤是优质青饲料,过去农家养猪全靠它。如今规模化养猪普及,已难再尝到用山芋藤喂养的鲜美猪肉。
历史上,山芋助百姓度过一次次饥荒,救人无数。如今人们仍对它情有独钟。现今餐桌荤多素少,生活优渥,“三高”人群增多,将军肚常见。此时多吃些粗纤维的山芋,通便减重,不能不说是它对人类的又一贡献。(朱胜海)
山 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