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 林静 通讯员 邵正贤
在孤山镇广陵村,70岁的高玉华是位“特殊”的老人。他无亲生骨肉,却儿孙绕膝;本可安享高龄奉养,却坚持为孤寡老人送终;身处五代同堂的幸福家庭,却总为村里困难家庭奔走;该含饴弄孙的年纪,仍为村里大小事劳心费神。孤山镇广陵村老年协会副会长、“五老”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玉华,用奉献书写了“大爱至上”的动人篇章。
扛责逆行
为破碎家庭撑起“避风港”
1970年,高玉华参军入伍,因表现优异被上海警备区某部列为提干对象,前途光明。可命运的转折在1972年农历五月初二降临——比他大9岁的哥哥,在单位检修线路老化设备时不幸触电身亡。他获批回家料理后事,推开门看到的是:分别仅两年的老母亲因悲伤满头白发,月子里的嫂子痛不欲生,四个侄儿侄女最大7岁、最小的仅出生11天。
看着支离破碎的家,高玉华强忍悲痛暗下决心:要扛起这个家。1976年,他冲破世俗偏见,顶着生活压力和“无子嗣”的议论,与大自己7岁的嫂子结婚,让濒临破碎的家庭重燃希望。此后数十年,他把四个侄儿侄女视如己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省吃俭用,给孩子们添衣物、买书本,用炽热父爱陪伴成长。
善良终有回报,老母亲安享天伦之乐,93岁高龄离世;四个孩子组建幸福家庭,还培养出4名党员、多名研究生。高玉华家庭获评“江苏省五好家庭标兵户”,他本人也获“靖江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泰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新人新事提名奖”等荣誉,事迹多次被省内媒体报道。
温情守护
为老幼群体点亮“希望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高玉华践行多年的准则。村里的张六姐自幼患轻度精神分裂症,终身未嫁,年老后无依无靠、乞讨为生。高玉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时间向村两委汇报,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将张六姐送进敬老院。逢年过节,他还带上生活用品去看望,待其如家人。2022年,张六姐97岁离世,高玉华按当地习俗购置寿衣、花圈,全程操办后事。面对不解,他淡淡回应:“我有家,张奶奶没有,做点积德的事,心里踏实。”
五年前,村民叶同坤因中风丧失行走能力,还伴有口齿不清和高血压,需时刻照料。高玉华不仅每天抽时间上门陪护,还发动热心村民轮流照顾,同时积极与镇里沟通,为叶同坤争取到敬老院集中供养名额,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帮扶困境儿童上,高玉华同样不遗余力。老村主任尤汉青患胃癌去世后,女儿“小雨橙”不仅腿脚残疾,还查出淋巴癌,家庭陷入绝境。高玉华一边四处联系爱心人士筹集治疗费,一边常上门做心理疏导,鼓励她勇敢抗病。最终,小雨橙病情好转,获评“靖江美德好少年”,后考上大学拥有了稳定工作。十多年来,他累计为30余名困难老人、困境儿童提供帮扶,用温情温暖人心。
初心不褪
为基层治理注入“正能量”
作为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伍老兵,高玉华的“担当”从未因岗位变动而减少。他曾在村里任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后调任镇国土所工作,2013年退休后,又主动回村投身老年协会和关工委工作,“不管在哪,党员的责任不能丢”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退休后的高玉华,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作为村特邀“五老”志愿者,他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环境整治、秸秆禁烧、河道清理等工作,主动请缨参与督查督办和矛盾调处,是村两委的“好帮手”、村民的“代言人”。平日里,谁家有困难、邻里闹矛盾,他总会第一时间上门调解,被村民亲切称为“爱心大使”。
70岁的高玉华,虽已迈入古稀之年,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却从未放慢他为村民奔波的脚步,始终保持着忙碌而充实的节奏。
“只要身体还能动,就想多为村里、为大家做点事。”这句简单的话语,是他内心最真挚的想法。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将所有的时光都倾注在为群众服务中,用执着的信念与无私的大爱,深刻诠释了“共产党员”四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奉献”的精神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闪耀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