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交汇点 过去,科幻作品中人们驾驶小型飞行器在城市低空自由穿梭的场景,令无数人为之神往;如今,这一场景正逐步从幻想走进现实……当发展的指针指向“低空经济”,江苏这片土地再次展现出非凡的“敏锐度”与“行动力”。
日前发布的《2025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江苏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近30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约1300家,产业规模、创新平台、融资活跃度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低空制造业优势突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低空经济“飞”出加速度
在龙潭港,跑船多年的“四航888号”船长王凯通过微信小程序,在江苏长江汇科技“汇闪送2.0”平台下单了一份肯德基外卖;3小时后,当货船驶入南京揽江台站点15公里“电子围栏”,一架四旋翼无人机从江边基地腾空而起,追上航行中的货船,同步悬停后垂下绳索,将外卖稳稳送达甲板。
这看似轻松的场景,背后藏着复杂科技。江苏长江汇科技总经理葛加山介绍,这套系统并非简单的无人机,而是集成智能调度、航线规划、5G通信和视觉识别技术的智慧物流体系,解决长江船员“最后一公里”的物资补给难题。
“长江汇打造了国内领先的长江水上无人机物流配送平台。今年1~7月,累计飞行2万架次,飞行里程约12万公里,累计为7000余艘船舶配送203吨物资。”葛加山说。
正是像这样不断升级的技术突破和持续拓展的应用场景,让江苏在低空经济赛道加速前行。目前江苏在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完整性、创新研发能力、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场景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势日益凸显。
从产业发展来看,江苏已经形成制造与服务“双轮驱动”的完整链条——
在低空制造业方面,截至2024年,江苏省集聚近800家上下游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超200亿元,基本实现低空航空器整机、关键零部件、低空基础设施等全环节覆盖。
在低空服务业方面,江苏加速发展,目前涵盖检验检测、教育培训、飞行运营等关键环节,集聚相关企业400家,营收规模近100亿元,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在全省布局上,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无锡、常州、扬州、盐城等多地低空经济产业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南京聚焦科创策源与装备制造,苏州深耕智能制造与运营服务,共同构筑产业集聚高地。
多重挑战不容忽视,
产业发展“藏”成长荆棘
尽管江苏的发展势头甚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低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飞”向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走向行业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当前江苏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深度和广度仍然亟待拓展,可规模化、可闭环的商业场景不足。
“受制于空域开放不足与商业模式不成熟,场景应用拓展受限方面主要表现为场景应用存在‘试点易、规模化难’的困境。”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认为,空域审批流程繁琐,且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式,多数应用仍依赖财政补贴,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潜力领域的深度开发不足,尚未形成闭环商业生态。
安全可控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黑飞”扰航事件时有发生,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也给飞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目前,政策法规与安全监管体系尚不明确,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细则等不健全,全链条安全监管仍需完善。
“低空经济领域具有监管主体多、规范复杂的特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副院长裴锦华表示,由于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同时,低空划设、信息化构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管理等有待突破,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各类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空管服务保障模式等仍需进一步明确。
守住“云端”领先位,
仍需长远布局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千米之下,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无限。
那么,江苏该如何守好低空赛道的头部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技术层面,裴锦华建议,依托江苏优势产业基础以及雄厚科教实力,加大低空装备整机制造链主企业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形成一批覆盖低空制造产业链的专精特新企业或隐形冠军企业,鼓励现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企业,加快技术转型升级,融入低空经济发展,打造集群化、全方位的低空制造链。
拓深拓展应用场景,同样是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重要“抓手”。“江苏具备‘城、江、河、湖、海、山、林’等丰富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张春龙认为,可以扩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低空物流、应急保障、空中交通、低空消费等低空规模应用,培育飞行培训、维修保障等低空衍生服务,打造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统筹开展低空场景信息采集与发布、场景供需双方对接与撮合等工作,培育建设标杆场景等,开放更多场景推动商业化闭环。
政策与法规支撑同样不可或缺。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乐春表示,希望能根据不同空域类型及运行场景,建立分级分类的低空非管制空域服务模式,优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针对非管制空域简化现行飞行计划申报流程,加快制定江苏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晰路线图,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促进低空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地方立法则是关键“先手棋”。7月30日闭幕的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无锡、苏州两市分别提交的促进低空经济法规,两法规的核心目标均旨在推动低空经济场景落地与产业升级。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起降设施、飞行管理服务保障系统等。葛加山建议,希望能由政府、国企主导,规划和构建公共起降设施网络,推进多用途起降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同步配套充换电设施,加快建设5G-A基站、小型气象站等数字设施,构建低空安全网络。
(姚政宇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