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余
第一个品尝螃蟹的人,为世人揭开了螃蟹的可食之谜。我是否称得上第一个从楼板洞中探寻螃蟹的人,已无从查证。然而,我确实是在第一时间将楼板洞中藏有螃蟹的信息,传遍圩上的人们。
我家位于江阴大桥北岸的江峰村亨盛圩。农村在没有接入自来水之前,日常所用水皆取自长江流入的澄清之水。那时,河水清澈见底,鱼虾螃蟹异常鲜美。为了便利取水,家家户户都筑有水码头。
我家水码头筑于1986年夏末,先于砌房屋之前建成。砌房子用水量大,必须先筑好水码头才行。工匠们根据需要,将一块三米八长的次品楼板,凿成长短不等的四段。他们在河床上打下木桩,将楼板平铺于桩上,两横两竖,横者隐于水下,竖者露于水面之上。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坚实稳固的水码头便告成了。
秋冬交替,春夏接踵而至。我从田间劳作回家,泥泞的双脚趿着拖鞋,便坐在水码头坚实的台阶上,将双脚浸入水中,让小鱼儿轻吮,感受那份瘙痒与惬意。此时,点燃一支香烟,小憩片刻。我们农村人,一年里有大半时间在河水中洗脸洗脚,既方便又清爽。
水码头与厨房近在咫尺,淘水、洗菜、汰衣裳、刷牙皆在河中完成。这条丈余宽小河,稀疏地长着芦苇和菖蒲。河边种有几株茭白,无漂浮物,水清时可见底,河里鱼蟹虾群聚。
那次洗菜时,我发现水下楼板洞口有数只尖尖的类似蟹脚,不知是蟛蜞还是螃蟹,轻触便缩回洞中。为了一探究竟,我找来一根竹竿,从右边洞口捅进出,另一只手堵住左边出口。不承想,竟捅出一只螃蟹,令我喜出望外。
水下有两块楼板,共十个孔洞,我要逐一试探。老婆听到喊声,提来一只桶。我如同变戏法般,一只、两只、三只……竟有一洞中是“双胞胎”,一共捕得八只螃蟹。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俗语说,鱼上四两,看各人的口福。
那时螃蟹虽便宜,我家却没钱买着吃,积余的钱要用来还砌房子的亏空,已久未尝鲜了。民间有谚语:小洞难出大蟹,果然不假,受楼板孔洞限制,这八只螃蟹皆不足二两。大小不论,皆是美食。老婆洗净螃蟹,除去肚脐,一分为二;割取一把韭菜,煮了一大汤盆蟹黄韭菜汤。一家三口终于得以开荤,那鲜美滋味无以言表。
每年有四五个月可以品尝到螃蟹,直至霜降。在这段时间里,每隔三五天到楼板洞中捕蟹,总能有所收获。只要站在水码头,便能嗅到蟹的腥味。有时,这边烧水,那边捕蟹,现捕现食,绝对的起水鲜。水码头下的楼板洞,成了我家源源不断的蟹鲜“冷藏库”。
老婆变换着花样烹饪螃蟹,夏日面拖蟹或蟹黄韭菜汤;秋季则隔水蒸,或者烧蟹杂。烧蟹杂便是从那时起家传的,这可是老婆的拿手菜。只需四五只螃蟹,便可烹饪蟹杂。
螃蟹洗净,揭掉肚脐,一分为四;白萝卜、芋头各五百克洗净切成斜块;青豆二百克,加入生姜大蒜在油锅中煸炒,喷洒料酒,加开水淹没食材约煮十五分钟。出锅时撒上葱花和香菜,这是一道简单而美味的家常菜。记得儿子那时最喜爱用蟹杂汤汁拌饭,鲜美得令人眉毛都要掉下来。不妨,你也尝试一下。
在捕捉过程中经常被螃蟹螯钳夹过手指,疼痛难忍。有的蟹钳夹你手死都不松开,遇到这种状况,你只能忍住痛,赶紧用桶提上水,将手和蟹放于水中。蟹为了逃生,就会松开你的手。为了不受皮肉痛苦,我专门做了一个捞海用于捕蟹。
楼板洞中捕蟹,实乃天赐之福,知晓者寥寥。于是,我广而告之,好事应当与人共享。邻里得知后,凡有楼板水码头者,皆可分享这份“天降”之美食。
现在,我家那源源不断的蟹鲜“冷藏库”,也因房屋拆迁而消失。但那楼板洞中捕捉螃蟹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