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我爱家乡香沙芋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7版:县前街       上一篇    下一篇

  □徐汉炎

  

  家乡特产香沙芋,如今已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保护性产品,入选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目录。成为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来靖江游览时打卡必尝的美食之一。

  今年的新香沙芋又上市了,正在我期盼时,老家的堂兄快递来了我爱吃的香沙芋。中午,老伴用香沙芋炖蹄髈,满屋的芋香勾人馋虫,未等开饭我就先尝了两块芋头,连连赞叹,还是家乡的老味道!

  据史载,早在南宋初年,靖江人就开始种植食用香沙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改良、提纯、优育,逐步形成了品牌响当当的香沙芋。

  靖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属沙土黏土兼备的中壤土质,过渡性海洋气候,水质优良,气候湿润。一方水土育一方特产,香沙芋得水土之灵气,具特有之品性。香沙芋的母芋呈圆形,子芋、孙芋多为椭圆形,芋芽尖呈嫩红色,芋皮深褐色,较光滑,只有少许芋毛。香沙芋口感又沙又糯,还有点儿甜;不黏不腻,还有点儿结实;芋香浓郁如栗,被赞誉为“芋中板栗”。

  嘉物苦中来,珍馐伴艰辛,好吃的香沙芋来之不易。春播时把带有粉红芽眼的母芋切块埋入土中,待长出两三片芋苗新叶时移栽到芋田里。香沙芋喜湿不耐旱,一畦一畦栽好后,在每畦之间要挖出较深的垅墒,以便日后灌水蓄水。

  记得那年夏天,老天久旱不雨,烈日当空,芋叶发蔫卷边,无精打采地耷拉着。父母亲决定挑水浇灌芋田,于是,母亲理墒壅芋,我从河里帮舀水,给父亲挑去浇芋苗。不一会儿,父母亲忙得汗流浃背,黄豆般大的汗珠成串地滴落在芋叶上。我连忙回家把早上凉着的粯子粥拿来给父母亲喝,他们抹去满脸汗水,喝了“冷饮粥”,到树荫下稍事歇息后,又下田忙了起来。看着父母亲在半人高的芋田里穿梭劳作,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油然闪现,父母亲忙碌的高大身影,也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头。

  第二天一早,我老远就看到大如芭蕉扇的田田芋叶,精神抖擞地伸展着,像池中的荷叶高高地举起。芋叶上还滚动着水晶一样的露珠儿,晨风吹来,芋荷随风摇曳,绿波荡漾,飘散着芋叶的缕缕清香。

  由于抗旱及时,秋收时仍收获了二百多斤香沙芋。父母亲常常变着法儿吃香沙芋,有时把芋头洗净蒸熟了,剥去外皮直接吃,原汁原味,香糯如栗,或者蘸些甜面酱吃,则更添滋味,这叫“吃毛芋头”;有时将刮了外皮的香沙芋滚刀切片,用猪油葱姜等调料烹烩,出锅时撒一把切碎的青蒜叶,顿时香气扑鼻,这叫“烩芋头”;有时将香沙芋切成小丁,与豆腐、蚬肉、韭菜一起烧,加入些许芡粉,滴几滴麻油,香溢满屋,这叫“香芋羹”;有时用香沙芋红烧鸡块或炖猪肉、炖咸鱼,这叫“香芋荤烧”;有时把蒸熟的芋头去皮晾干了保存起来,随吃随用,烧荤素菜,煮饭熬粥都可以放一点,这叫“香芋干烧”。我父亲喜欢在做红烧“砧肉”(靖江人管肉圆叫砧肉)时,将香芋干作为底菜,加入佐料一起慢火炖煮,名为“香芋狮子头”,肉圆吸足了干芋的栗香,不肥不腻,嫩得入口即化。香芋干吸饱了肉香和油脂,吃起来更添了一股干香和糯劲,吃后唇齿留香,余味久久。中秋节时,母亲用香沙芋中的圆圆的小子芋,加白砂糖一起烧熟后,掺入芡粉水和桂花,这叫“桂花糖芋头”,又糯又甜又香,吃后嘴唇还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

  在我少年时代的那些年,香沙芋头以及山芋、南瓜等芋瓜蔬果往往抵得上半年粮,人们也从中创设了多种烹食技巧,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一方美食。这烟火味中沉淀了丰厚的地域美食的历史文化,也蕴含了难以忘却的家人亲情和乡愁。

  如今有快递真好,头天寄出,第二天就收到了。我让儿孙们也都来拿了些,让他们分享了老家的美食香沙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