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 林静 通讯员 秦美娟
在斜桥镇牧城社区一间温馨套房里,常年上演着动人场景:104岁的邵朱氏老人坐在藤椅上,二儿子邵秀明、儿媳朱桂元、孙子邵华平夫妇围在身旁,轻声交谈、剥递水果。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老人布满皱纹却平和的脸上。这画面已延续十年,邵秀明一家用三千六百元多个日夜的坚守,将“孝”字刻进生活点滴,书写着跨越世纪的亲情故事。
一句承诺,扛起十年照护重担
邵朱氏生于1922年11月,一生操劳养育5子4女,如今除老五过世外,其余子女均健康生活。2015年,70岁的邵秀明看着母亲腿脚日渐不便,主动提出接母亲同住,这一决定在兄妹间引发热议。有人提议轮流尽孝分摊压力,邵秀明却态度坚定:“兄弟姐妹各有难处,妈经不起折腾。我是老二,家住得近,以后就住我家。”
一句承诺,成了十年不变的行动。自此,邵秀明夫妇便把照顾母亲的责任扛在肩上。每天清晨,朱桂元率先忙碌,为婆婆准备餐食。老人牙口不好,她将肉剁成肉泥,一勺勺喂食;记挂婆婆晨起喝热豆奶的习惯,她总要加入奶粉反复试温,确认适宜后才端到床头。“妈耳朵背,得用杯子轻碰她手背,再对着她笑,她才知道要喝水。”这独有的“默契”,是日复一日照料中沉淀的细心。
随着老人听力衰退,全家人还琢磨出“触摸沟通法”:梳头代表要如厕,捏耳垂是想看电视,牵衣角是想晒太阳。一个个细微动作,藏着对老人身心需求的精准体察。
点滴细节,诠释孝老家风
在邵家,孝老不是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细节。客厅里,始终摆放着给老人的专属坐垫;担心老人卧床烦闷,家里特意购置轮椅,天气好时,邵秀明常推着母亲逛社区,家附近的小公园、街道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朱桂元还常邀请邻居老人来家里聊天,为婆婆解闷;孙子从常州回来,行李箱里总装满老人爱吃的零食,用行动延续孝心。
照顾百岁老人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2022年寒冬,邵朱氏连续数日卧床不起,全家人立刻进入“战时状态”。邵秀明每天清晨去药店排队抓药,朱桂元每两小时为老人翻身按摩防褥疮。有时老人不慎在床上排泄,夫妻俩从不推诿,默默擦洗清理、更换床单被套。“妈年轻时为养孩子吃尽苦头,现在该我们尽孝了。”朴素的信念,支撑他们熬过无数艰难时刻。
也曾有委屈时刻。一次,老人焦急找金戒指,颤巍巍指着朱桂元:“桂元啊,是你收着了吧?”朱桂元眼眶泛红,却依旧柔声安慰,全家翻找后,最终在老人裤兜夹层找到戒指。当朱桂元将戒指戴回老人手上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歉意与谅解在这一刻无声传递。面对委屈,夫妻俩总念着老人清醒时的暖心举动:“以前妈总把邻居送的点心藏在我枕头底下。”
孝心传递,温暖社区显担当
生活里,邵家人还总结出不少照护妙招:药盒贴标签写明服药时间剂量,衣服缝上联系电话防走失。更建起孝心微信群,远在异乡的子孙随时关注老人情况,“爸,今天降温8℃,记得给奶奶换厚棉袜”“冰箱里的葡萄先晾晾,再给老奶奶吃”,一句句叮嘱让孝心跨越距离。
邵家人的善举,如春风般温暖牧城社区。在他们带动下,社区成立“银发互助组”,年轻人自发组建送餐志愿队、为老服务队,为独居老人送去关怀。“我现在做的,不过是把当年母亲养育九个孩子的辛劳,化成分分秒秒的陪伴。”邵秀明的话朴实却有力,道出中华孝道的真谛。
这份跨越代际的爱与责任,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邵秀明夫妻用十年坚守证明,孝老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是刻在血脉里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