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节”是个埭名。此埭在东沙较有名气,熟悉的人不少,东至夏仕港的闸桥,西至芦泾港,埭长约1华里,近100户人家,分3个组,全是杂姓。但为何以“十三节”命埭名,这中间既有地理变化的因素,也有人文方面的传说。
早先,这里是江北的水道,长江由西往东到此处拐个弯向西来方向去。每年汛期,由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到这拐弯处,有所沉积。而涨潮时有许多飘浮来的芦根,到落潮时就停留在这沉积的泥沙上。天长日久,芦根在泥沙上发芽长成芦苇,潮起潮落的泥沙在芦苇的根部越积越高,渐成了墩子。如此,有芦处成墩,无芦处是水,日积月累,渐成一墩、二墩、三墩、四墩……直至十三个墩子。这些墩子越长越高,芦苇茂盛,远看去,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明末清初时,无锡东门外有个人名叫倪云林,画一手好画,写一手好诗,是个画师兼诗人,曾师承唐伯虎的徒儿,属唐的徒孙。倪云林生性耿直,有一股文人的傲气,他最看不惯那些吹牛拍马、媚笑奉承的文人。有一次,一个用银子买来官位的无锡县官,胸无点墨,却故作文雅,请人出面要倪云林作画。碍于朋友之面,倪云林用手指画法画了几棵枯树,并题诗曰:“胸无点墨戴朝珠,全仗脏银入仕途。此君若从村间过,草花萎缩树木枯。”县官看后认为是好画,但经师爷一指点,方知是借诗骂他,恼羞成怒,下令要捉拿倪云林。倪云林也早有所料,当朋友取走画之后,就携带妻儿老小,迁居到靖江的孤山。事后,无锡县官又联系靖江协助捉拿。为避难,倪云林又迁到斜桥的倪家埭。待风声稍平时,为安全起见,最后迁到了江滩的一墩上定居。倪云林迁来之后,又有位姓王的和姓阁的也迁到二墩、三墩上定居,他们白天捕鱼捉虾,晚上搞芦苇编织,虽苦一点,倒也能维持正常生活,且无人骚扰,虽苦犹乐。
周边群众知情后,也纷纷前来择墩住下。如此一来,十三个墩子全部住满。后来代代繁衍,就把墩子与墩子之间取土筑堤填平分居形成埭,定名为“十三接”。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来开辟的倪云林的“气节”,便把“接”字改为“节”字。自此以后,“十三节”作为埭名就延叫到今天。
(摘自《靖江地名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