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浪卷文明 潮生华夏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A06版:显华楼       上一篇    下一篇

">

  

  

  

  

  

  

  □赵娜娜

  

  指尖抚过书封,“水润华夏大长江”七个字悄然洇开,我的目光也在“润”字上停留下来,它不似“奔”的激越,也无“涌”的张扬,只若一滴坠入宣纸的宿墨,在灵魂深处晕染出千层的涟漪。

  在《水润华夏大长江》一书中,作者蓝勇以贯通的眼光、充沛的情感、广博的见识,详细梳理了长江的地质历史、文明起源和千古兴衰。这是一部长江的历史,带我们从地质时代来到当今;这是属于长江的地理,书写着它的自然、人文与社会;这更是长江的传奇,不仅有知识、有故事,还有庙堂和市井。笔触细腻,让我们在研究、思索和感悟中追寻着生灵之根、探索着华夏文明。

  长江之“润”,是润泽万物的无声诗行。它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暴烈张扬,却以“沃野千村生稻粱”的沉静力量,在东方大地上书写着最朴素的生存史诗。河姆渡遗址七千年前的炭化稻谷,良渚古城水道纵横的精密水网,江汉平原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这些文明印记无不是长江水纹在大地上的刻痕。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用乳汁般的江水,将贫瘠冲刷成膏腴,让荒滩化作粮仓。这“润”泽万物的温柔,恰如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以不争之德成就了“千村”生息的壮阔图景。

  长江之“长”,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卷轴。当我们随着诗句溯流而上,“文明摇篮滋万代”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万里江流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三峡峭壁上悬棺静默,见证了蜀人神秘的船棺葬俗;秭归江畔屈子行吟,《楚辞》的浪漫随江水激荡千年;金陵城头王气沉浮,六朝金粉在秦淮灯影中若隐若现;扬州运河舳舻相接,盐商传奇写就经济命脉的辉煌。长江以水为墨,在五千年的长卷上记录着青铜的冷光、丝绸的柔光、瓷器的釉光,更承载着诗词歌赋的灵光。

  于我而言,生在江苏,长于长江之畔,无论是小巷深处青石板沁出的凉意,还是吴侬软语尾音里那抹水波般的摇曳,都是长江文明在人间烟火里的化身。儿时模糊记忆中的夜泊枫桥,船头老者指着远处寒山寺的轮廓,将张继的钟声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心,耳边仿佛有人在说:“看,这江水流淌了千年,诗也漂泊了千年”。书页轻翻之间,也将我的思绪带回,这一刻我忽然懂得,长江在江苏流淌的不仅仅是水,更是用月光与墨汁勾兑的文化血脉。

  合上书卷,长江的潮水仍在血脉中奔涌,朵朵浪花向我们讲述着文明如何浴水而生,人类又该如何以水为师。当我们在三峡大坝感受现代伟力时,莫忘聆听巫山神女的古老歌谣;当万吨巨轮破浪前行时,请为江豚保留一片清澈的波光。因为长江不只是一条河,它是流动的中国——读懂它的水纹,便读懂了华夏文明最深的呼吸与永恒的心跳。

  (作者单位:靖江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