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潭
这一晚,当属靖江的一次重要文化事件。
舞台灯光渐亮,一个年轻瘦小的身影端坐在课桌前,他在撰写教案,也许在用心撰写每一个学生在他心目中的身影,也许在掂量一个去与留的心路历程,这是音乐剧《小先生》对原著散文集(鲁奖作品)中庞余亮教师生涯的精准复刻。这一“剪影”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描摹,更是乡村教育精神的图腾,更是乡村教育的永恒意象。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教师以肉身填补设施的缺失,以行走消弭空间的隔阂。剧中通过光影与群像的歌咏,将“剪影”幻化为流动的符号,时而是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青涩园丁,时而是与学生玩闹成一片的大孩子,时而又是托举学生的守护者。在师生之间的对白吟唱,在去与留之间的对抗撕裂,在“纸操场”一次次发出灵魂拷问的过程中,那个单薄、瘦小的背影骤然伟岸高大起来,让我们在旋律中感受到教育“以人为阶”“教育共生”的美学。
诗意温情与美学张力:音乐剧本身是对原著的二次创作,这对主创团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文字以音乐叙事再次呈现,散文的本真与灵性的精神内涵,以流行音乐+童谣的形式呈现出来,富于韵律和美学共鸣。特别是由本土中小学和幼儿教师组成的演员阵容,用长达九个月的时间,给第41个教师节、给全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奉献了一台特别的礼物。整个音乐叙事以中年小先生的深情回忆打开我们对上世纪80年代乡村教育。“夏秋冬春”四季的流转来推进“小先生”的成长历程。
夏:蝉鸣喧嚣。经历了孩子们的捉弄,庞老师写下:《请孩子们多多关照》,“在我的备课笔记簿里也留出一片自由的纸操场。”
秋:穗浪涌金。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庞老师在《地气盈盈》,写道:“现在乡村学校给我感觉就是块安全岛,让树香、花香、鸟鸣、童音和笑声把我紧紧裹起来,把我裹成一棵树,抓住乡村的泥土不放。”
冬:霜寒心炽。去与留的纠结中,庞老师在油灯下写下《寂寞的鸡蛋熟了》,实现了心灵的自我救赎,“我觉得生命中有一种东西正在被我犁开……我和其他的老教师一样,把寂寞这张蜡纸刻成了一张试卷。”
春:化蝶孕蕊。希望在教学相长中成长共生,庞老师写下了《彩虹》,“彩虹真的很美,我有些眩晕……仿佛这彩虹就是他们用童音喊出来的。”
每一幕布以虚拟的板书体分隔,剧场在这一刻幻化为教室。从原著本身,到二次创作的音乐台词,加上十五段MV的呈现,全剧完成了从散文—诗—歌的起伏跃升,充满了明亮、欢快的“乐学”张力,使观众仿佛沉浸在夜晚的江畔,听潮起潮涌,渔歌吟唱。
暗影与光赋予乡村教育美学双重奏。音乐剧并未回避原著中尖锐的“暗影”。弦乐骤转低沉,辍学女孩的独唱撕裂温情表象:“就算前路坎坷,我也咬牙前行,求学的路,是我不变的追求”——直指贫困对教育的吞噬。而教师微薄的薪水(剧中用考研与任教来对比象征)、斑驳的校舍(布景中倾斜的梁柱)、人脉的匮乏,构成乡村教育真实的生存困境。“请别离开点燃星光的讲堂,那是您独有的诗和远方”。“美学”正诞生于苦难与希望的辩证。舞台用投影将油菜花海铺满剧场,喻示教育扎根土地的永恒生命力。顺子遭遇父母双亡的厄运,欲从水中捞起父母承诺的生日礼物——足球,面对天上的星星,师生之间的灵魂交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如何用爱和温柔剥开自卑的硬壳,“把长夜走成黎明,”这种美学拒绝粉饰太平,却在泪水中淬炼出希望,由此把全剧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从单向奉献到双向救赎的爱的教育。考生僻字,师生的嬉闹场景引发笑声不断,却暗藏深意。传统师道尊严在此解构,代之以平等对话的现代教育观。剧中三组关系诠释“爱的教育”内核。一是师生互哺:学生教会小先生方言童谣(民乐改编的靖江民歌《泥狗子》),而他用收录机,与孩子们用歌声畅谈理想。作为80年代的见证,收录机成为时代的温情代表。它不是单纯地收录了孩子的理想,也收录了教育工作者的期望,知识流动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滋养。二是同侪共济:调走的男教师得知学生陈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及时用人脉、捐款彰显良知回归,得救后的陈桅成年后又成长为一名教师。去与留,在这里体现了对教育岗位的不舍与眷念,集体力量在细节中完成了闭环。三是乡土滋养:乡亲们用香沙芋来感谢老师,校长和小先生把它卖了作为学生的学杂费,教育不再是悬浮的空洞概念,而是与乡土共生。当终章《奔跑吧,金兔子》响起,“贤善与性灵”(原著核心概念)化作师生手牵手旋转的群舞——教育之爱终成吹拂整个江面的风,把学生塑造成他们渴望成为的模样。
教育史诗的生命力密码。音乐剧通过三重时空交织展现成长维度。首先从物理时间上来看,从青涩教师到鬓染风霜,演员通过声线变化体现岁月沉淀。其次是心理时间:辍学少女陈桅成长为教师,与中年“小先生”重逢的二重唱《晚饭花》,“小先生皱纹里也淌着歌谣,晚饭花似故人眉眼带笑”,昭示着教育代际传递。再从象征时间看,舞台中央旋转的香橼树,春芽与秋叶同时存在,隐喻成长的非线性。这一刻的顿悟:教育不是成品交付,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永恒进行时。
从文学到舞台的在地重生。选择靖江大剧院首演具有象征意义。这座长江畔的城市,不仅是庞余亮生活之地,更是作品的灵魂培养基。背景滚动的长江水,江阴靖江隧道建设影像,将“跨越天堑”的现实工程与“教育改变命运”的主题叠印,当靖江童谣、香橼树、翠冠梨、泥狗子、香沙芋、粯子粥等元素进入剧情,观众不时响起会心一笑的情感共鸣。特别是泥狗子的数次运用,使剧目得到了另一种精神意义的升华,各种各样的富有灵魂的哨声把观众的思绪带到更远的远方,也幻化出受教育者未来的多样性——这恰是原著所期许的“爱与美的行走”。
“拆解我青涩酿成的光阴,多年的霜雪都成了书签回顾美好”——音乐剧终,合唱回响,成为整部作品的注脚。它不满足于怀旧,而是用现代艺术语言激活乡村教育的当代价值:那些昏黄灯下的书页、长衫背影的坚守、笑泪交织的成长,在歌声中重构为跨越时空的教育寓言。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让灵魂在暗夜中学会自燃,并照亮彼此前行的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