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靖江作家庞余亮凭借散文集《小先生》斩获鲁迅文学奖,书中乡村学校里那位清澈温暖的“小先生”、那些调皮善良的学生们,触动了无数读者。时隔三年,2025年9月9日晚,由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首部靖江本土原创音乐剧《小先生》于靖江大剧院成功首演。靖江文艺工作者以音乐剧为载体,将这部文学经典搬上舞台,用歌声与舞步完成了一场从文字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这场发生在县级市的文化破茧,不仅是一次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群人对乡土情怀的深情告白。
从散文到剧本——20余次修改,建构出时代记忆
《小先生》是一本清新散文精选集。作者庞余亮18岁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年龄小、个子小而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小先生”的他,在备课笔记的每一张反面,记下了关于孩子们和同事们的故事,后来成为《小先生》的写作素材。全书分为“孩子们叫我小先生”“卷了角的作业本”等六辑,收集了《考你一个生字》《眨眼睛的豌豆花》等精巧有趣的小故事。
“改编《小先生》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靖江市作协主席刘华君用这样一个比喻,道出了剧本创作的核心挑战。原著的几十篇散文如同一颗颗温润的珍珠,各自闪耀却缺乏叙事黏性。如何将碎片化的文字转化为连贯的音乐剧剧情?编剧团队历时半年,历经20余次修改,最终提炼出“陈栀与顺子的成长线”作为叙事主线,通过他们与小先生的互动、小先生与他们的互相成长,构成中心内容。全剧以20世纪80年代乡村教育为背景,用夏、秋、冬、春四个篇章串联起“小先生”15年乡村执教生涯的酸甜苦辣。
“我们既保留了原著的轻盈基调,又强化了戏剧冲突。”刘华君透露,团队中三位女作家优势互补:她本人擅长长篇小说架构,靖江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丁玲精于细节雕琢,而靖江市文化馆馆员刘谨维则深谙舞台呈现逻辑。这种“非典型组合”反而碰撞出独特火花——当市场导向的故事性遇上文学化的细节表达,再融入舞台艺术的视觉思维,最终成就了一部“既有文学深度又具戏剧张力”的原创剧本。
从编曲到舞美——一座县级市的艺术野心
音乐创作堪称此音乐剧的另一场冒险。三位编曲吉他手丁吴洪、音乐教师赵国栋与靖江市音协主席殷剑钢此前从未涉足音乐剧领域。面对“两个月完成原创配乐”的任务,他们搜遍全球音乐剧资料,将蓝调、爵士与靖江童谣《泥狗子》巧妙融合。殷剑钢坦言:“作为土生土长的靖江音乐工作者,我们深知这部作品承载着家乡文化表达的期许,亦肩负着传递本土艺术温度的使命,自受命之日起,便不敢有丝毫懈怠。县级市搞音乐剧创作,全国都属罕见,但我们想证明,乡土也能孕育艺术精品。”
舞台美术则由来自靖江市锡剧团的一级舞美设计师姚骏操刀。这位参与过国家大剧院项目的“60后”艺术家,主动请缨,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风貌。《小先生》首演的舞台上,泛黄的黑板报、手工制作的教具、锈迹斑斑的铁皮铅笔盒,每一处细节都在唤醒集体记忆;多媒体投影与实景道具交织,营造出春夏秋冬里校园和乡村的写意景象,炊烟袅袅、穗浪翻滚、秋叶斑斓、雪花飞舞,为观众带去了沉浸式的美好体验。舞台上“小先生”和“同学们”使用的录音机,则是来自市民刘先生的“赞助”——录音机确为他购买于1986年,算下来也快“40岁”了。
“在县级市搞原创音乐剧,他们确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小先生》原创音乐剧总导演、教授姜孝萌的感慨,揭示了这场实验的突破性意义。从编剧到编曲,从演员到舞美,团队几乎全部由靖江本土力量构成,仅有的几位“外援”也因“被团队的热情感染”而加入。
尹一添,靖江人,花腔女高音,剧中“陈栀”的扮演者,目前正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读书。暑假期间倾情加入剧组:“这是家乡第一部本土文学改编的音乐剧,作为参与者,我感到无比骄傲。”“黑菜瓜”扮演者陈烨南是靖江市御水湾幼儿园教师,七年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成了他表演的宝藏。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博士、音乐剧《小先生》舞蹈编导崔健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演员比北上广更珍惜机会。”这种“珍惜”,或许正是《小先生》最动人的底色——它不只是一群人的艺术冒险,更是一座城市向文化高地的攀登。当幕布升起,灯光聚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小先生”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时代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创造性转化。
从“小制作”到“大情怀”——总导演的终极期待
在姜孝萌看来,《小先生》虽是小成本制作,却承载着宏大的时代命题。“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集体记忆。”他透露,全剧以“蜕变”为内核:当观众看到“小先生”在与学生、校长的互动中逐渐成长为“大先生”,创作团队的目标便已达成。
作为原著作者,庞余亮看完音乐剧《小先生》后难掩心里的激动,他说:“我看到了40年前的自己。40年前,我就从靖江开始成为小先生(庞余亮师范毕业后曾在省靖中实习)。我做小先生的时候,很多学生在生活上是我的‘小先生’。因为我年龄小,生活能力很弱,他们带着我向前走。音乐剧完整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剧中扮演“小先生”的赵航来自南京,身份是青年指挥兼歌手。他说自己只会唱歌不会演戏,但总导演姜孝萌教授看中了他音乐师范背景与角色气质的契合度。为了弥补表演短板,赵航每天向剧组前辈请教,在排练厅反复打磨每一个眼神与动作:“大家都在帮我,这种温暖和小先生与孩子们的相处一模一样。”而庞余亮对舞台上的那个“自己”同样赞不绝口:“我第一眼看到赵航的时候,真的觉得就是当年的我。”
舞台上,初出茅庐的“小先生”带着理想走进乡村讲台,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坚定信念。舞台下,被深深吸引的观众们或眼含泪水,或鼓掌叫好。观众苏先生说:“这部音乐剧真不错。演员表演真挚感人,舞台很唯美。还有搞笑的老校长、可爱的小先生,他们让我感动。还有我第一次在音乐剧里听到了《泥狗子》童谣、唱孤山的儿歌,感觉很亲切。”
很多观众关心的是,这么好看的《小先生》,能不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同样也是总导演姜孝萌的期待:“我们计划推出成年版、少年版、校园版,甚至大剧院专业版,让《小先生》的故事在不同土壤中生根发芽。”这种“一剧多版”的设想,既是对作品生命力的自信,也是对乡村教育主题的深度挖掘。
当本土童谣与现代编曲碰撞出奇妙和声,当非专业演员的质朴表演赢得专业团队的掌声,这场文化实验已超越艺术范畴——它见证了一座县级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台,到音乐剧的大舞台,《小先生》必将成为靖江又一张闪亮夺目的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