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以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速高歌猛进,一些努力求生的燃油车企业仍在试图证明,燃油车远未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燃油车缩水现有配置,不仅是为了与电动车展开价格竞争,也是为了腾出更多空间重构自身的竞争力体系,通过减机械配重、增加智能配比,燃油车形成了新的价值平衡。
以日系车企为例,近年普遍开启渐进式智能化路线,广汽丰田凯美瑞、东风日产天籁、东风本田CR-V等热销燃油车型,均在智能座舱上加项,实现电动车标配的中控大屏、语音交互等功能。
燃油车智能化更彻底的案例发生在奥迪身上。今年8月,上汽奥迪和一汽奥迪相继上市奥迪A5L车型,奥迪A5L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燃油车。
按照官方说法,奥迪四环品牌专注在燃油车领域,将基于奥迪全新PPC豪华燃油车平台继续推出多款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的燃油车型,新AUDI品牌专注在新能源车领域,将加速构建覆盖各级别细分市场的新能源产品矩阵。
智能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跨国车企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其中,迈腾搭载的IQ.Pilot由大众汽车与大疆合作打造,奥迪A5L的智驾系统由奥迪与华为合作打造。
不仅如此,大众正计划提升在中国市场所有燃油车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今年8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宣布,双方联合开发的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将扩大应用范围。自2027年起,CEA架构将从大众品牌本地在研的纯电动车型,拓展应用至在华生产的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对记者表示,燃油车“补课”智能化,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现象,反映出传统合资车企在时代变局中的被动,以及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吸引力。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合资品牌提供整车制造与品质保证,中国供应商提供智能化技术,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市场主流。
燃油车智能化的长期价值不容忽视,多家车企曾先后对此表态。在2024年广州车展上,奔驰在其“油电同行”理念基础上,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油电同智”概念。
今年3月,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召开。“油电同智”是奇瑞智能化战略的一大特点,到2025年底,奇瑞计划超30款车型搭载“猎鹰智驾”,覆盖全品牌全系,涵盖燃油、混动、增程、纯电等全动力类型。
在今年3月公司的业绩电话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为了保持燃油车竞争力,吉利会逐步升级集团内各品牌燃油车电子电气架构,以使用和新能源车型相同的智能座舱系统 FlymeAuto和千里浩瀚智驾,而尽量复用同一套技术也是为了摊薄研发和生产成本。
“燃油车近期上市的新品,在保持驾驶性能品质的基础上,也会迎来进一步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的升级优化热潮,产品竞争力会得到提升。”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说。他表示,伴随燃油车智能化转型加速,近期新车型不断落地,燃油车市场竞争力将有所增强,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有利因素。
不过,燃油车智能化也面临成本控制的挑战。业内预估,燃油车在智驾和智舱上的“补课”,将使其成本提升15%至20%,这让处于中端及性价比市场的车型面临更明显的压力。
对于燃油车企业而言,销售规模越大,这种成本压力越容易承受。2024年,大众品牌向中国市场交付超过200万辆汽车,其中燃油车型占比近九成。如此大的规模效应为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成本摊薄的可能,让燃油车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智能体验。
近期,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首席执行官兼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齐泽凯表示,通过在全系车型中采用标准化CEA架构,大众汽车将依托可观的规模效益,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濮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