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他来谢师恩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7版:县前街       上一篇    下一篇

  □徐皋生

  

  前一阵,我和老伴接待了一位阔别40余年,专程登门寻访、感谢师恩的稀客,令人感慨不已。

  我的老家在生祠镇。今年“五一”劳动节,由于公演历史情景剧《思岳》,岳庙周围特别热闹。一大早,街上就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当天,习惯了黎明即起的老伴,早早地忙着打扫门庭,除草浇花。上午9点钟不到,外面传来了阵阵敲门声,老伴赶紧去开门,但见门口站着一位50多岁的男子,那人一见老伴,止不住热泪滚滚。他无比激动地说:“张老师啊,今天终于见到您了,我们已经40多年没有见面了,要是在路上您大概都认不得我了吧,我是您教小学三年级时的学生小薛(化名)啊!”

  老伴一时愣住了!她打量着小薛,实在无法将当年的娃娃与面前的中年人联系起来。间隔的时间太长了!不过,在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记忆库中,始终会将自己学生的名字挤得密密层层的。当老伴的记忆闸门被学生的介绍开启后,小薛的名字随即跃然而出。“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我班上是有个小薛的!我年纪大了,是想起名字记不得长相了,记性跟不上脸相的变化了!”老伴抱歉地说。

  客人入座后,小薛也恢复了笑容,他对我老伴说:“张老师啊,您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啊!今天我专门向您谢恩来了!”说话间,小薛的声音哽咽起来。

  这让我和老伴甚是惊愕!从小薛急切的话语中,我们渐渐了解到大概情况。

  1982年,12岁的小薛,从村小学复式班转学插班到生祠中心小学读三年级,我的老伴当时就任小薛那个班的班主任。所谓复式班,就是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轮流听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想象,这种教学环境,彼此之间难免互相干扰,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小薛从复式班转到中心小学来插班,一下子跟不上,成绩有点“吊田鸡(掉队)”,又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和冷落,他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再加上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太好,小薛便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想放弃学业。我的老伴及时伸出援手,耐心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并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读书是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最佳途径,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自己的前途!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最不能轻言放弃!”同时,还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小薛被打动后,重新振作,经过努力,终于迎头赶上,与大家齐头并进。

  讲到此,小薛无比激动地说:“是张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让当时无助的我摆脱困境、树立了信心,顺利跨过人生的第一道坎,同时也让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后来我一直发展顺利,真是终身受益。张老师,您是我的大恩人!师恩重于山,学生永不忘!我代表我全家谢谢您!”小薛走到我老伴面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师鞠了个躬。我和老伴不禁为之动容。

  重新入座之后,小薛又回忆了40年间遵循师训、传承美德的情况。这些年来,他一直将老师的谆谆教诲作为为人处事、成家立业、培育儿女的准则,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虽然说不上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生活稳定,家庭幸福,后代能干,有这些就足够了。我今天的生活与当年老师的教化开导是密切相关的呀!”

  至此,小薛又把话锋转到师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上。他说:“遥想当年,我们还是一群黄毛孩子,涉世不深,见解肤浅,但有一点认识却是普遍一致的,那就是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老师!您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善良,与学生亦师亦友……大家有目共睹,私下都聊到。还记得,寒冬里有学生光着脚穿鞋上学,您见了,拿出自己舍不得穿的新尼龙袜子(当时要凭票买)给她换上;每逢强风大雨天气,您总是再三叮咛我们过无栏杆高桥(那时较普遍)时,一定要将伞收起,防止人被风刮入河中;您家访途中,骑车时突然头晕,从石桥高处跌到桥下而昏迷,我们个个心急如焚……”

  小薛这番深情回顾,使我的老伴深为感动。老伴感慨地说:“小薛呀,你说的这些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不少事情我都已经忘记了,谢谢你还记得!”小薛顾不上喝口茶,又急如星火地讲述了40年来寻觅老师的过程。工作之后,小薛每次由江南回靖江老家,总要到我们原住址去寻找一番,可是我们早就搬到靖江城里,而且在城里又数度搬家,直至近几年才又搬回生祠老家安居,所以这对师生一直未能见面……

  送走稀客,我和老伴都感到余意未尽,心潮难平。老伴虽一贯低调,但还是特别开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夜半醒来难以入眠。她一个人靠在床上刷手机,虽是静音,但还是将我吵醒。我丝毫没有责怪她,反而十分理解她。第二天晚上,孙儿自外地返靖看望家人,我与老伴设家宴为其接风。席间,我郑重地将稀客临门、感谢师恩之事告诉孩子们,大家都很惊喜,一家三代人一起举杯向我老伴致敬、祝贺!老伴始料未及,连忙起身答谢,脸也涨得通红。此时此刻,老伴真美!当一名人民教师真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