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渊源: 名门闺秀的成长之路
刘璧如是谁?她是靖江籍著名爱国实业家、纺织巨子刘国钧先生的爱女。
刘国钧有三子一女。长子汉堃出生于1912年,时隔7年,1919年6月3日(农历五月初四),天上才掉下了个宝贝女儿,取名璧如。而她的一生,正如父亲所愿,白璧无瑕耀光华!
1929年初,10岁的璧如就读刘氏家塾,跟随国学大师钱名山的寄园弟子、常州著名诗人苏涤尘、钱小山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国古典诗词,这为她的诗词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提起刘璧如,确确实实是刘国老的掌上明珠,可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深深藏在心坎里,丝毫不流露溺爱的蛛丝马迹。”《刘国钧后裔英才》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刘国钧对女儿的教育。工作闲暇时,刘国钧常将璧如带在身边,循循善诱地将经商理念传授于她。
“君看白日过,何异弦上箭。”亭亭玉立的刘璧如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而父亲刘国钧在选择乘龙快婿上有自己的标准,他认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以自身创业历程为鉴,他希望选择一位有企业管理经验、在纺织染方面有技术、年轻有为且无不良嗜好的青年。这时,査济民先生从上海来到大成二厂染部任技师。这个工作上表现突出、生活上和女儿有着共同诗词爱好的年轻人,成了刘国钧女婿的第一人选。“春风桃柳两心知”,1936年,刘璧如与查济民结为连理,此后,夫妻二人携手投身民族纺织工业。
实业报国:
守护民族工业的巾帼担当
刘璧如成婚时,刘国钧曾这样嘱咐她:“从今以后,你要依靠济民的工资过日子!”在外人看来,这句话听起来冷冷冰冰,也无法理解。“纺织大王”刘国钧完全有能力给予女儿优渥的生活,为何要让她清贫度日。这个问题在刘璧如与査济民香港创业时有了答案。
1948年,二人初到香港创办中国染厂,举目无亲,而创办实业到处需要用钱。“那时,我上小菜场要乘三站路的巴士,我为了省下几角港币,每趟都是步行来去,这样,可以多买一斤小菜!”刘璧如曾回忆道,创业初期的艰辛让她进一步理解了父亲对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良苦用心,刘璧如不仅具备勤俭持家的良好品质,更展现出迎难而上、敢作敢为的担当。
在企业管理中,她继承了父亲卓越的管理才能,亲自过问车间内印花技术、图案设计等具体工作,日夜辛劳,呕心沥血。在她和查济民辛勤不息的努力下,中国染厂终于在香港立定脚跟,并且一步步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印染厂,并在印尼、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开设染厂二十余家。
到1995年3月底,査济民刘璧如投资的中国染厂、名力集团与香港兴业的市值分别为0.17亿美元、3.9亿美元与9.1亿美元,估计查刘伉俪在1995年的财富达6.7亿美元。查氏企业集团的成功发展,为民族产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香江远见:
璧如台见证的家国情怀
在世界各地发展实业的同时,刘璧如也热心于社会福利事
业。她曾任查氏基金会主席、求是科技基金会董事及刘国钧职业教育基金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等。
她始终关注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积极投资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她与丈夫查济民一起投资了中国国际金融投资公司、广东中山的陶瓷和纺织厂以及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的印染企业等多个项目,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显露了刘璧如惊人的魄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时,香港大屿岛愉景湾尚是一片荒山,南洋的一位王姓资本家在此欲办养牛场,投资失败,因债权关系,需将愉景湾抵债给苏联银行。时任《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发乎爱国之情,动员查刘夫妇投资购置。时已至1978年,查济民不在香港,形势严峻,各方干扰角逐纷至沓来。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刘璧如通过电话与丈夫沟通后,排除多方困难,即便可能因购置大屿岛土地而陷入经济困难,仍耗资数千万港元买下愉景湾。
刘璧如的这一大手笔,不乏对愉景湾开发价值的远见,更有出于对祖国的责任。当此举传为奇闻美谈,她只淡然地说:“济民说,办好了这件事,总算对得起周总理了!”
后来,长子查懋声为表达对母亲刘璧如的敬意和爱,特地将愉景湾一栋漂亮宏伟的建筑命名为“璧如台”。
1994年,査济民先生及其家族创立“求是科技基金会”。多年来,经由顾问团的审核后,评选出数百位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并给予资助金以鼓励和支持继续研究工作,迄今已颁发超亿元人民币资助金,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经济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情系桑梓:
靖江女儿的反哺深情
刘国钧先生一生爱国爱乡,造福桑梓,曾三次出资修建岳庙。数十年来,刘璧如怀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对靖江的牵挂,一直坚定着回报故里的决心。
历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期间,她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更以实际行动惠泽乡里。1998年,她为靖江岳庙和刘国钧故居修建捐资。这年春天,她和先生査济民在岳庙思岳殿前栽下两株银杏树。这两株银杏树与刘国钧1962年亲手栽下的银杏树一起,续写刘氏家族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望着岳庙巍然屹立,刘璧如久久凝思,那一刻,她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言,她说:这既是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纪念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更是传承靖江历史文化。
刘璧如关心家乡学子求知之路,1999年,刘国钧图书馆在靖江工业学校落成,刘璧如夫妇捐资100万元;为激励一代代靖江学子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刘璧如等在2001年刘国钧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设立靖江市刘国钧奖学金,奖励靖江市每年考入高等院校的优秀学子。
此外,1983年,刘璧如夫妇赠送给生祠染厂设备8只染缸和1台平洗机、1台烘燥机发展靖江纺织工业。这些在现如今平平无奇的设施设备却给当时的靖江注入了工业动力。
星耀寰宇:
永远闪耀的“璧如星”
195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3960。
早期发现的小行星大多用神话故事中神仙的名字命名,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就命名为谷神星。现在大多用当代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以表彰被命名者在科学、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得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1998年,这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查刘璧如星,以表彰她在科学、教育、民众医疗和妇女儿童社会福利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让她的名字永远闪耀在星河之间。
如今,刘璧如已远去。可堪告慰的是,她所思念的岳庙,香火正盛;她时刻牵挂的靖江教育,早已蒸蒸日上;她所投身的社会慈善,依旧生生不息。她让我们懂得,有一种怀念可以跨越时空,有一种深情足以照亮人间……
附刘璧如诗二首
《重修家园岳庙》
报国精忠万世标,生前祠宇到今朝。
人间多少登临处,独念家园望岳桥。
《忆先父创业精神以勉儿辈》
七十人生如许忙,省身夜静忆高堂。
今成事业儿光大,父志而今及五洋。
本文参考《织梦江南》《刘国钧后裔英才》及微信文章《新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为何以刘国钧爱女命名?》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融媒记者石磊 通讯员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