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忘不掉的露天电影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7版:县前街       上一篇    下一篇

  □周竹青

  

  两根笔直的竹竿,一块洁白的幕布,两个“吱吱”转动的轮子,一束由小变大的射光,满场黑压压的观众,构成了记忆深处幸福时光——看露天电影。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几乎空白,一两个月看一场露天电影便成了孩童时代的唯一精神盛宴。

  起初看露天电影并不免费。我家对面有一所有三个班级的小学校(称为初小),与我家之间是一个操场兼生产队的打谷场,南北两侧是小河。县里的电影队经常选择在这里放映。放映电影时,只要在我家西山墙和学校西侧放两张八仙桌,让人把守住,操场就封闭起来了。印象中看电影要交五分钱,也可用一个鸡蛋代替(可能是为了解决下乡放映人员的生活)。我们全家人则享受“近水楼台”的优惠。电影队的工作人员坐在八仙桌上,桌上放一个淘箩,将钱币或鸡蛋放入其中,一些调皮的小伙伴为了逃票直接从河里游水过来。每次放映,操场上都人满为患,我家里大大小小的凳子也被借一空。河边的草垛也遭了殃,一些没带凳子的就拔把草代替。电影散场,父亲还得把场上散落的草把收拾好,但从没一声怨言。放映员收拾好工具,时常在我家借宿,有一年接连下了几日雨,电影队的三人就在我家住了几天。几天后,母亲在柴草堆里捡到一个票夹,里面除了现金、粮票还有放映员的工作证,父亲多处打听,电影队早已去了他乡。一个多月后,得知电影队又到附近大队放映了,父亲连忙赶去。记得那个姓顾的电影队队长收到失而复得的票夹,谢不绝口,激动地说:“我只以为是在放映场丢掉的,想不到落在你家里!”从那以后,电影队来附近放电影,那位顾队长总要送几张“优惠券”,我也常跟着父亲蹭电影看。跟在大人后面,他走一步我要走两步,赶到放映场时累得气喘吁吁,但总乐此不疲。

  上世纪70年代末,公社有了电影队,看露天电影的频率高了些,也都是免费观看。为了多饱几次眼福,常常不惜远途跋涉。记得最远的一次是步行十多里到镇上看露天电影。那天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镇上晚上放映《卖花姑娘》。我也顾不上吃晚饭,约了几个伙伴,从家里拿了两个脆饼,脚下像踩了风似的往镇上赶。消息不假,大街的十字路口已挂好了银幕,可夜幕刚刚降临,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我蜷缩在商店的屋檐下,身上被淋得拧得出水来。好在雨时间不长,不久雨便停了,仍可放映电影,但是“跑片”。《新闻简报》放了好久才等到了正片,中途还要等另一处放好把胶片送来。记得看完电影已是深夜一点多钟。肚子早已饿得在唱“空城计”,但还得踩着泥泞回家。为了走得快些,索性把凉鞋抓在手上,赤着脚走了十多里路。尽管又饿又累,但依然心中充满满足。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露天电影已渐去渐远。而今,随时可以走进现代化的电影院,享受着越来越先进的放映设施带来的视觉效果。但当年那些在银幕度过的夜晚,那些与伙伴们共同分享的欢乐和感动,却是当下的孩童永远也体会不到的。每当想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与眷恋,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独特的浪漫,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