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山 芋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7版:县前街       上一篇    下一篇

  □朱胜海

  

  山芋又名红薯、番薯,几乎是人人喜爱的一种美食,它含有大量的淀粉,糖分也高,既能食用充饥,还能制成薯片、薯条等风味小吃增值出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喜欢将山芋打成浆,制成淀粉再加工成粉皮、粉丝、粉条等美食,既能果腹又能佐食,还能出售,现在还不时地看到沿街小车响着喇叭推卖的烤山芋。嫩山芋藤取其茎、剥去皮下锅翻炒,也是别有风味不可多得的下饭素菜。

  每到秋天,我们这里都喜欢将多余的山芋用干稻草围成草窝护起来防冻坏,这样可连续食用半年之久,还有的将多余的山芋切成片状晒成山芋干常年食用。

  山芋的叫法不同,在福建俗称“地瓜”,民间又称之为山芋、红薯。山芋又叫“番薯”,顾名思义,是从外国引进来的,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传奇故事。相传,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场大旱,这场大旱发生在福建地区,福建山多地少,当地出产的粮食已经无以为继、灾民遍地,这时侨居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人陈振龙,想从吕宋带回山芋藤回国内试栽、试种,但屡遭海关查禁,在万般无奈下想出一个绝招,自己租一小船将山芋苗绞缠在缆绳中带回,躲过了海关的盘查,在当地一举试栽成功,后由其子向当时福建巡抚金学增上帖恳求推广,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积极栽种,福建人民便是托了番薯的福,以薯代食,才得以度过灾荒之年。

  山芋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是明清时期频发的灾荒,广大百姓称其为救命山芋,使得其快速在中国内地传开栽种,直至大面积推广。

  山芋原产于热带,性喜高温,较适宜在南方生长,所需条件不苛刻,适应性强,沙土地更易生长。平时管理也很简单,不需花费太多的成本。

  山芋在我们这里普遍栽培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也不足百年吧。记得当时是从泰兴地区传过来的,一经试栽很适应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大获成功,并学会了温床育苗。在秋天收获山芋时,可挑选形状不太大、没有破损的,用干草护好保存,到来年三月份左右时,挖一长方形、约二尺左右的土塘,铺上一层营养土,依次摆放好山芋,加盖透明塑料膜用以调节温度、湿度,不多时就能长出嫩绿的山芋苗来,用剪刀剪下后还能继续长出一茬又一茬的苗来。一般五月份集市上就有薯苗出售,一扎50~100根不等,购买时注意薯苗上带有红丝的即为优良品种(有栗子山芋和红心、黄心之分)。苗买回来后,先育在自家带泥水的盆里过渡3~5天,俗称养苗,后栽到大田易成活,栽种前需在田内筑起小垄,看准阴雨天移栽(可少浇或不浇水),栽前施少数垫底肥,为防虫咬食,移栽时放入少量防土虫的药物可确保成熟后茎块圆滑漂亮无虫斑。待山芋苗成长旺盛时,也要及时翻藤,防藤上生长出须须,吸收土中养分,同时可疏剪一些太旺盛的藤,使之将养分转入地下薯块生长。剪下的薯藤也是养猪食用的上好青饲料,对猪肉的质量大有影响,当时农村养猪的青饲料主要靠它。现在都是大型的工厂自动化养猪,人工养猪已少之又少,可惜现在已经很难享受到用青山芋这类青饲料喂养出来的生猪的鲜美猪肉了。

  山芋这一植物在历史上曾帮老百姓们度过一次又一次饥荒,救过人命,现代人对它也是情有独钟、钟爱有加,现在餐桌上荤多素少,生活条件优越,平常总是大鱼大肉,三高人群增多,将军肚比比皆是,总想多吃些粗纤维的山芋,减减肥通通便,这不能不说是山芋对人类的又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