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靖江日报

用爱撑起马桥镇老人“幸福天”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6版:万寿坊       上一篇    下一篇

">

  □融媒记者 林静 通讯员 陈金林

  

  年近六旬的朱海平,有着23年党龄,曾担任生祠镇人武部部长、宣传委员,马桥镇副镇长、人大主席等职。从镇人大主席岗位退二线后,他没有选择清闲度日,而是接下马桥镇老年协会会长的重担,一头扎进为老服务中,用行动为全镇13082名老人织就温暖“幸福网”,也用孝心守护自家父母,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摸实情建体系:

  筑牢老年维权“防护墙”

  上任之初,朱海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带着老年协会驻会人员走遍全镇1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白天顶着烈日、踏泥泞走访农户,傍晚坐在村民家中促膝长谈,历经一个多月摸清老龄“家底”:全镇常住人口24968人,老龄人口达13082人,90岁以上老人533人,独居、空巢、失能老人数量不少,老龄化问题突出。

  针对这一现状,朱海平聚焦老年维权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他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宣传队,组织志愿者、“小老年人”带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册走组访户,用“一对一”讲解、方言举案例的方式,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老年维权服务窗口”,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提供“一站式”咨询调解服务,还开通村(社区)公开电话、12348法律援助热线,保留线下接待窗口,确保不会用智能设备的老人也能“找得到门”。

  面对保健品诈骗、赡养纠纷等高频问题,他联系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普法,用真实案例揭露诈骗套路;推动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等政策落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安排律师上门服务,为语言障碍老人配备翻译,用“适老型”服务打破维权壁垒。

  创品牌强服务:

  打造特殊群体“暖心港”

  “不仅要保障老人权益,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持续的关爱。”朱海平深知特殊老年群体的需求。2024年,他牵头推动马桥镇党委、政府联合市老龄协会、江苏省荣昌济困基金会,启动“福盈夕阳”特需老年人探访活动。活动先在马桥村试点,他带头每周上门探望独居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检查水电安全,逢年过节还带着慰问品上门;试点成功后逐步向全镇推广,通过“常年关爱+每月特色探访”模式,为独居、空巢、失能、重残老人实现“月月有关爱、特殊有细护”。

  在日常服务中,他创新助老餐模式,将“固定式”改为“灵活自选式”,每天提供两荤两素一汤,还为特殊病症老人准备低糖低盐餐食;建立五保老人、困难独居老人“联系卡”制度,实行档案化管理,定期走访掌握老人生活健康状况;组建50余人的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为高龄、特困老人提供“一对一”亲情服务,让温暖渗透到生活细节。同时,他带头当“政策宣传员”,用通俗语言讲解医保、养老政策,培训网格员和协会成员成为“维权宣传员”,及时化解家庭矛盾。

  守初心践使命:

  甘做老年群体“贴心人”

  “只要看到马桥镇的老年朋友们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我心里比什么都甜。”这是朱海平常挂在嘴边的话。年近六旬的他,时常奔波在为老服务一线,对待高龄老人、困难老人如同亲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朱”。

  他整合养老院、公益组织等资源,定期开展维权讲座、案例分享会,招募法律志愿者提供一对一咨询;通过黑板报、方言广播、广场舞队表演等“接地气”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建立“年轻志愿者结对独居老人、小老年人结对老老年人”机制,帮助老人识别“以房养老”“高息理财”等诈骗陷阱,用细致服务守护老人的财产安全与生活安宁。

  尽孝道显担当:

  争做家庭孝心“顶梁柱”

  在照顾全镇老人的同时,朱海平也用行动诠释着对自家父母的孝心。他88岁的父亲与84岁的母亲常年生活在农村老家,弟弟全家在苏南工作,照顾父母的重担全压在他肩上。即便忙于老年协会的工作,他也总能挤出时间回家,定期采购常用药和营养品,每周买新鲜食材做饭,陪父母唠家常、忆往昔、话幸福,还不忘带父母做身体检查。

  前段时间,母亲意外摔跤致股骨头断裂,朱海平第一时间将母亲送往人民医院,忙前忙后办理手续、联系医生。出院后,他细心安排母亲住进心诚护理院,每天下班后都会陪母亲说话、按摩。考虑到弟弟工作繁忙,他直到母亲情况稳定出院后才告知弟弟,不让家人分心。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他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担当,书写着“孝”的真谛。

  从镇领导到老年协会会长,身份变了,但朱海平服务群众的初心未改。在他的带领下,马桥镇老年协会成为老人们的“温馨港湾”,13082名老人的生活多了保障、添了暖意。他用“坚守”二字,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让关爱如春风般吹遍马桥镇的每个角落,温暖着每位老人的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