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抗日烈士公墓位于马桥镇经伦村,是靖江境内唯一的抗日革命烈士公墓。这里安葬了抗战期间英勇牺牲的靖江独立团154名烈士忠骨,其中有近80名烈士牺牲于霞幕圩战斗。
1944年7月,苏中第三军分区(以下简称“军分区”)决定组织靖江、泰兴、泰县、如西四县独立团、军分区特务二团一营、82迫击炮连、重机枪连,拔除霞幕圩(现泰兴市曲霞镇)据点。按照战斗部署要求,靖江、泰县独立团和军分区特务二团一营(配属军分区82迫击炮连)当于7月23日晚12点前进入攻击阵地,分别从南、北、东三个方向进攻霞幕圩据点,并于凌晨1点发起总攻。如西独立团为总指挥预备队,泰兴独立团五个连阻击西面从泰兴城、毗卢市据点增援的日伪军。
靖江独立团第二、第三连承担突击霞幕圩南向的作战任务,配属军分区重机枪连。23日,县团二、三连和重机枪连于靖江长安区元庆乡三元桥附近集结,选出6名经验丰富的战士组成爆破队,以便攻破敌伪封锁。晚9点,参战部队于三元桥埭头整队出发。三连前卫,紧跟其后的是团部侦通班、军分区重机枪连、二连后卫。部队趁着夜色一路向北,衔枚疾走,行至靖、泰间东西向的界河处,即沿界河北岸往霞幕圩行进。当晚11点,部队距敌据点已不到300米。此时霞幕圩街道空无一人,一片寂静。
距发起总攻不到2小时,参战各部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动静在一个多小时内挖出一条约100米长的交通壕。靖江独立团二连、三连分头行动担任南向和东南向的主攻任务。重机枪连将三挺重机枪放在对准敌人南面三个碉堡的位置,掩护爆破队利用土围坪做隐蔽工事。晚12点,爆破队长带爆破手乘着夜色潜入敌据点,把两枚地雷投放于竹篱笆处,并将拉线牵回,以便在交通壕中拉线引爆。
凌晨1点整,总攻信号发出,各部开始猛攻。二连、三连相继引爆炸药。敌人亦以火力严密封锁,总攻部队难以向前行动,战况胶着。为掩护爆破手炸开土围子,三挺重机枪、六挺轻机枪一起开火,对准碉堡口射击。一名爆破手抱住炸药包,弯腰爬出交通壕,冲向150米的开阔地,跃进3米多宽的壕沟,不料敌人在土围子底下筑有暗堡,爆破手不幸牺牲。主攻东面的军分区特务团连续发射100多发迫击炮弹,炸毁了据点里的大片房屋和军事防御。敌人虽遭重大伤亡,但6个碉堡、多个暗堡的密集火力仍封锁着交通壕,双方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此时,敌伪从黄桥、泰兴城派出大批部队增援,泰兴独立团撤出战斗。靖江独立团由于与总指挥部的通讯联络中断,未及时撤出,仍坚持作战。时至凌晨5点,敌人的增援部队从四面赶来。据点中的敌伪见势,爬出土围子向县团猛扑。为保存有生力量,团首长命令部队撤退。由于东面的开阔地已被敌伪火力封锁,部队只能从南面过河撤退。二连、三连边打边撤,以密集的火力掩护重机枪连先行过河。三连抢占街北侧的几间房子作掩体,打退了日伪的三次疯狂反扑。团首长命令二连连长赵英奎迅速带二连各排轮番掩护、过河撤退,但西面赶来增援的日伪军接连不断。为了掩护其他同志过河,赵英奎与二连三排排长张坤一道,率三排25位战士与敌巷战,迟迟未撤。
战至上午8点,眼看快要弹尽援绝,敌人以密集的火力封锁河面,三连各排冒着枪林弹雨轮番掩护过河。为了给后续部队撤退争取更多时间,他们在临街房屋的门窗上安放手榴弹,杠门关窗,布设陷阱。此时,日伪已占领霞幕圩北半街,一部分从据点反扑出来的日伪军争先占领房屋,接连被炸。赵英奎带着三排战士与敌人逐屋相争、对街相抗,子弹打完了,就用门板、门杠与敌拼杀。另一部分熟悉当地地形的日伪军从侧后包围,占领了三排阵地,致使三排和部分撤退士兵腹背受敌,大多英勇牺牲。赵英奎、张坤等被俘,后遭敌杀害于泰兴城。
此战牺牲了靖江独立团二连连长赵英奎、三连连长李进等指战员近80人。战后,开明士绅孙叔贤买通伪军小头目,请人用芦席包好烈士忠骨,雇船运至经伦庵(现马桥镇经伦村)西的蔡家港,后由当地民兵运至经伦庵东侧荒地安葬,形成了最初的烈士墓。1945年3月,中共靖江县委、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独立团在经伦庵隆重召开追悼会,修建抗日烈士公墓。县长曹衍正题写碑名,并将抗战期间英勇牺牲的靖江独立团154名烈士英名镌刻在基碑上。解放后,公墓多次修缮,增设“靖中地区解放战争烈士纪念碑”,将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周银海和朱直烈士墓迁入其中。2012年又将马桥镇58名散葬烈士迁葬于公墓内。2021年,靖江抗日烈士公墓入选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
(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