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高窟第257窟的壁画前,九色鹿穿越千年时空,以斑斓的矿物颜料讲述着它的故事。杨琪教授的《敦煌艺术通识课》如同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黄沙漫卷的河西走廊,在斑驳的壁画与残缺的泥塑间,感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的温度,聆听丝路古道上回荡千年的文明对话。
翻开这本书,首先便震撼于敦煌艺术独特的视觉语法,书中以“飞天”为例,解开了这个文化符号的视觉密码:印度菩萨的璎珞、波斯联珠纹的飘带、希腊爱奥尼亚柱式的卷草纹,在敦煌画工的笔下熔铸成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重构,恰似敦煌学者常书鸿所言:“在这里,东西方的审美基因完成了神奇的杂交。”当看到第249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手持葡萄纹饰的乐器,突然明白敦煌艺术不是简单的文化拼贴,而是不同文明基因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书中对敦煌艺术色彩体系的解析,更像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窗户,青金石研磨的群青来自阿富汗,朱砂取自辰州,雌黄产自敦煌本地,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矿物颜料,在画工的调色盘里调和成独特的“敦煌色”。
当读到“藏经洞的启示”章节时,那些散落在伦敦、巴黎、圣彼得堡的敦煌文书,不再是简单的文物流失史。书中引述季羡林先生的话:“敦煌文化的伟大,正在于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把不同文明的精华都凝聚在自己的怀抱里。”这种凝聚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像第61窟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将佛教圣地与中华山川完美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合上书卷,敦煌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愈发清晰: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敦煌壁画中不同文明元素的和谐共生,恰似一剂治愈文明冲突的良药,那些在洞窟中绘制壁画的无名画工,用他们的画笔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固守成规,而是在开放中创造,在交流中新生。当我们在数字化时代重读敦煌,这些穿越千年的艺术密码,依然在诉说着文明对话的永恒价值——正如鸣沙山与月牙泉的相守,不同文明在交流对话中才能永葆生机。(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