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个体苦难与尊严的作品有很多,这之中,我尤其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将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描绘他们在历史洪流中遭遇的苦难、挣扎,以及努力生活时呈现出的韧性与生命力。
在《生死疲劳》里,地主西门闹在土改浪潮中含冤被杀后,带着前世的记忆,历经驴、牛、猪、狗、猴五世轮回,投胎到了自己生前长工蓝脸的家中,以动物的眼睛看了大半个世纪的世界。
起初,西门闹内心是充满怨恨的,但通过动物之眼,他逐渐融入了蓝脸一家的生命历程。他看到了蓝脸的孤独与尊严,迎春的无私与坚韧,解放的挣扎与成长,以及无数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这使他内心产生了悲悯,这种悲悯源自超越个体恩怨、对苦难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西门闹从“人上人”沦为“畜”,动物的感官本能放大了生存的原始状态,人类社会的规则和口号,在动物敏锐的感知下,常常显得无比荒诞可笑。他看到人们狂热奔走,转眼又为私利互相倾轧;看到“忠诚”的表演下是背叛的暗流,但与此同时,人性的微光也格外醒目,尤其是在蓝脸一家身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动物般的纯粹与尊严。西门闹旁观了无数个体在时代裹挟下的沉浮,个体的挣扎、悲喜、爱恨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如同车轮碾过时扬起的尘埃。成为动物后,他深刻体会到这种绝对的被动与渺小,人性中最珍贵的纯粹、坚韧、沉默的爱与尊严如同黑暗中的萤火,格外醒目,成了他怨恨逐渐消解、产生悲悯与理解的源泉。这迫使读者反思:剥离了文明外衣和宏大叙事,人的本质与动物究竟有多大区别?那些被视为“高级”的情感是否也深深植根于更原始的生命冲动?
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在书里化为蓝脸一家的饥饿、寒冷、劳作、争吵、分离、衰老与死亡。莫言借此将历史拉回地面,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与韧性,关注其卑微的快乐和无言的尊严。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像蓝脸、迎春这样的小人物用血肉之躯组成的。
莫言的文字读起来总能让我闻到一种玉米地的味道。气味连接着大脑边缘系统,它与情绪、记忆紧密相关,这种气味把我直接拉回儿童时期的农村生活,感觉十分亲切。相比高雅晦涩的文学,扎根在土地上的生命更加动人。
我们从一些书中得到放松,从一些书中得到治愈,从另一些书中得到思考。《生死疲劳》就是一本挑战读者认知、引发深度思考的“思想性”书籍,蕴含着对现实社会、人类处境、权力关系、历史真相的深刻关怀。西门闹的眼睛像是一副特殊透镜,它过滤掉喧嚣的表象和僵化的标签,逼我们直视生命的粗粝本真、人性的复杂光谱。生命是疲劳的,“观看”与“经历”都是疲劳的,但我们依然要向阳而生,以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就能发现苦难中的尊严、荒诞中的温情,最终引向对生命的敬畏。
(顾卿云口述 孙圣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