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 8月16日晚,“苏超”第九轮比赛,宜兴市体育中心赛场内,2万多名球迷现场助威;赛场外,无锡客运集团开出的赛事直通车一辆接着一辆,无锡客运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运营部副经理周阳说:“当天派出大巴达18辆,运送球迷超800人。”
为何那么多球迷选择大巴出行?看看性价比就知道:直通车设有9个站点,往返仅需39.9元。
业务逐渐式微的客运大巴似乎正在走出发展迷雾。8月2日起,无锡一口气开通了直达苏浙沪七大热门景区的景区专线,包括上海外滩、杭州西湖、苏州平江路+山塘街、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等线路。数据显示,半个月来,景区直通车已售票超1700人次,上周末7条景区直通车两天共发送20辆大巴。
试水景区直通车并尝到甜头的不只是无锡,宁波的探索还要更早些。自今年6月17日开行票价仅19.9元的宁波至杭州西湖景区的直通车起,宁波公运集团已开通99元往返上海外滩等13条直达沪苏浙热门景区的直通车线路。宁波公运集团运输业务部经理符鼎很惊喜:“选择景区直通车的并非原本预想中的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有不少年轻人、亲子群体等。”
高铁开行,公路客运衰落,两者似乎已画上等号,但客运大巴的出行兜底和补上交通空白的作用依旧不容忽视。抓住文旅等分散却总量庞大的“长尾”需求,能否让公路客运找到下一个蓝海市场,尚不可知。但率先受到冲击的长三角客运企业,无疑已在为公路客运转型发展寻找出路、探索新路。
“叫好又叫座”
在江苏范围内,“苏超”已经成为激发市民出行意愿的重要“导火索”。尽管赛事火爆,但一下子开通7条景区直通车线路,祝鸣君等人依然不免心里打鼓。疑虑很快被打消了。景区直通车开通至今,上周末无锡前往扬州的大巴最为火爆,两日共发送12辆。这与扬州的一项措施直接相关:8月16日、17日,扬州瘦西湖等国有收费景区等对江苏全省13城市民免费。“景区直通车正是在‘苏超’直通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祝鸣君直言,希望景区直通车能够将“苏超”带来的文旅热度“常态化”。
此外,对无锡市民来说,长三角范围内的上海外滩、杭州西湖等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景点。周阳介绍,上海外滩直通车往返车票仅为58元,远低于高铁票价,还免去中转的烦恼。抵达上海后,车停在上海十六铺公交枢纽站,游客可自行游览外滩、城隍庙、豫园、南京路步行街、东方明珠塔等景点,只需晚上八点半集中乘车返回无锡。
景区直通车、赛事直通车只是长三角客运市场“热闹”的缩影。宁波公运集团就曾多次开行前往上海、杭州的演唱会直通车。
相比之下,上海乘客更中意到处寻觅时鲜货。上周末,上海客运企业开出直达刚刚迎来开渔季的启东吕四的“海鲜专线”,往返票价仅需19.9元,车票一经开售便立即售罄。为满足消费需求,吕四当地还特意延长景点、市场等营业时间。据透露,工作日开出的加班车,车票也在半小时内卖光。在此之前,上海客运企业还曾推出“杨梅采摘专线”等,同样一票难求。
寻找“第二曲线”
一位客运从业者分析道:高铁的“快速”,将大巴基于高速公路建立起的速度优势,一扫而光;与近年来出现的网约车、顺风车相比,大巴没了价格优势;私家车的机动性,也让原本以“灵活”著称的大巴显得“笨重”。多方夹击之下,大巴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客源也就进一步被分流。
如何寻找“第二曲线”,成为长三角业内关注的共同话题。“走出去”是第一步,包括人和车。
“在人流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到市场上寻找客源。”无锡客运集团管理层已有共识,客运人不仅要将观念从“守在站里、等着客来”转变为“主动上门、寻找客源”,同时要发挥自身灵活性优势,推出各类“客运+场景式”的定制客运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织密城市群联系网
业内人士认为,即使“苏超”结束,长三角各地文旅也会不断营造各种热点,作为客运公司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交通和文旅更好融合,借力热点、助力热点。这也基于大家的共识,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一年四季不缺热点、不缺旅游资源,同时对于周边城市的市民有着较大吸引力。
不断挖掘客运需求,填补市场供给空白,让企业获得新发展机会的同时,客观上也织密着城市群的联系网。
无锡开行的锡宜快巴客运线路,不仅串起无锡与宜兴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还提升了太湖沿岸区域的交通通达性。3月1日,无锡开通锡宜快巴,其横跨太湖,穿行硕放机场至宜兴高铁站,全程仅需约1.5小时,票价也亲民,仅需36元。其解决无锡与宜兴两地通勤痛点的同时,商务人士同样获益,它解决了以往宜兴市民来往硕放机场不便且时间长的问题,也能让无锡市民快捷抵达宜兴乘坐高铁,更加方便乘坐高铁前往湖州、杭州以及安徽等地,不再需要高铁绕行南京或上海。截至7月底,锡宜快巴已运送旅客2.2万人次。
织密城市群联系网,也是公路客运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业内人士表示,“我们并不担心外地学着开行景区直通车”,甚至还站在区域活力角度积极呼吁,尽快双向开行景区直通车,进一步激活长三角文旅市场;另一方面,客运企业应当继续发挥身段灵活的优势,寻找更多应用场景,开发出更多受到市场认可的高校、赛事、医疗、时令尝鲜等场景化产品。
长三角客运企业表达着同样的愿景:未来,通过发挥自身的灵活性优势,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激发并盘活文旅、医疗等细分领域的“长尾”需求,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促进城市群构建更紧密的联系。
(任俊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