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五谷丰,笑声扬;粮满仓,国兴旺。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走进石拐区的田间地头,金黄的玉米穗子在阳光下闪耀光泽,饱满的籽粒诉说着丰收的喜讯,成片的向日葵金盘高举,随风摇曳,沉甸甸地压弯了秆子。麦田里机声隆隆,瓜地里笑声阵阵,一幅以“农”为墨、以“丰”为景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今年以来,石拐区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围绕“科技兴农、产业强农”主线,坚持“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发展思路,农牧产业实现新发展、农村环境实现新变化、农民生活迈上新台阶。丰收,不仅是一季的喜悦,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缩影和群众增收的注脚。
大地欢歌颂丰年
从古代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丰收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升华。
9月23日,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幸福大院彩旗飘扬,“金秋北疆 丰收石拐”2025年全国秋季“村晚”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示范展示暨包头市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石拐区广大农牧民早早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
歌曲《报春花开》《咱们的缸房地》旋律优美、词句振奋人心,舞蹈《水袖》《踏春》姿态曼妙,二人台《走西口》、漫瀚剧《丰州滩传奇》选段充满本地特色……精彩的文艺节目在山间地头的舞台轮番上演,这场“村晚”充分展现了辖区农牧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殷殷期盼。
协力巧运南瓜、推车拾薯大作战……平日里的农活儿变成了趣味的比赛,既欢乐又接地气,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你争我赶,现场笑声不断。
土豆、玉米、羊肚菌、金莲花、雪菊、无抗猪肉、手工月饼、胡油……“农珍集市”上,特色作物和知名农副产品纷纷“上架”,在工作人员“线上+线下”的热情介绍中,游客纷纷在此驻足进行品尝和选购。
憨态可掬的大鹅、大如脸盆的向日葵、水灵灵的萝卜、翠绿的青菜……农户们以自家产出的各色作物为道具,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特色时装秀。他们将这些作物如同珍宝般一一向观众展出,脸上发自内心的淳朴笑容为这个收获的季节书写了最真挚的答案。
“每一份丰收都含着我们的心血,也离不开政策和科技的助力。”爬榆树嘎查的农民郭娜感慨万千,“现在家乡变美了,基础设施更全了,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新产业也起来了。看着满仓粮食、满圈牲畜,我们的心比蜜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因而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被赋予更为特殊的意义。这是一场农耕文明的展示盛会,更是一曲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石拐区用这一场盛大的丰收节活动,把喜悦写在大地上,也把幸福印在农民心中。
“粮”辰锦绣启新程
来到五当召镇缸房地村,田地里,只见成垄的玉米笔直挺立,层层叠叠向远方延伸。这些熟悉的“金穗子”,如今有了新的身份。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石拐玉米”成功入选。
今年以来,石拐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为基、生态为本、民生为要,持续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完成农作物种植2.37万亩,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1000亩,发展黄芪、甜菜等特色产业,种植杂粮及中草药各200余亩,推行耕、种、防、收全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区畜禽存栏20.6万头(只、羽),出栏19.5万头(只、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
石拐人的丰收,不仅是“颗粒归仓牛羊壮”,更在于产业融合的延展与升级。
立足资源禀赋,石拐区把“特色”作为富民产业的底色。花溪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七彩番茄、草莓挂满枝头,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的育苗和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的标杆。葡萄、红早酥梨、食用菌等沟谷农业在探索中发展,“吉忽伦图”“五当粮品”等品牌声名渐响。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精”生猪繁育产业,建设德康农牧2000头规模种猪场、丹育-八戒核心种猪育种基地项目,聚焦种源“芯片”攻关,建设北方生猪“种芯”高地,推广“龙头+基地+农牧户”新模式,生猪养殖家庭农场项目年内计划建成10个年出栏2400头育肥猪的标准单元。。
延链补链让产业更具活力。引进饲料加工、生猪屠宰、食品加工等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集群,形成“种源-养殖-加工”全产业链集约化发展模式。支持十倍心意、启明中药等做强精深加工产业,带动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1%以上。推动草原立新拓展生鲜肉、冷链物流及方便菜等业务,打造全程无抗猪肉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农文旅融合则让“乡土味”变身“新体验”。依托五当召、花舞人间、包头古城等景区,石拐区引入电商、民俗演艺、非遗手工等多元载体,鼓励更多农牧民参与其中并成为经营主体。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具有地区标识的文创产品,打造自治区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当农业不仅是“耕种”,旅游不只是“观光”,文化也不再是“陈列”,石拐区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田园风光变成产业景观,乡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农民群众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和美乡村入画来
平坦的道路通向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整洁,绿植花草点缀其中;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然漫步,孩子们追逐嬉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志愿者们忙碌穿梭……从治理用情到环境蝶变,从产业兴旺到文明滋养,和美乡村在石拐区正从规划蓝图走进现实生活。
“幸福积分农场把村干部与村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带动了大家积极参加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吉忽伦图苏木白菜沟嘎查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少平说。白菜沟嘎查在全市首创了“幸福积分农场”,村民通过参与集体劳动项目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村集体经济收获的农产品。小小的“积分存折”,折射出乡村治理的温度。
近年来,石拐区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红色头雁”工程,不断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坚持用心用情,持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精品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构建“一核三点”乡村建设新格局。统筹社保、医保、低保及社会救助扩面提标,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持续擦亮“石”心为民“一事通办”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办代办陪办服务,嘎查村“1+N”党群服务阵地成为村民的贴心港湾。“积分制”“示范户”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模式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案化解、“人大代表信访代办”提质增效等行动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石拐开花结果。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让乡村的“面子”更美。2025年,石拐区不断补齐农村牧区水、电、暖、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100%通客车,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率达92%以上。与此同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推进卫生户厕改造,乡村绿化覆盖率达32%以上。干净的道路、清新的空气、绿意盎然的庭院,让农牧民的幸福感在细节中升腾。
乡村的“里子”也在不断充实。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送戏下乡、送电影下村,村晚、农牧民运动会等群众活动蓬勃兴起,文化的活水滋养乡土,让农牧民既享物质富足,又得精神富有。“践行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活动常态推进,婚俗改革稳步实施,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滴汗水都见证着农民的辛劳,每一个季节都在为新的收获筑牢基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这是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石拐大地越来越美的风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以最饱满的姿态,孕育着力量,酝酿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