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多个社区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互嵌式发展路径,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扎根基层土壤
□记者 苗雨蔚
“以前邻居们见面只是点头问好,交流很少,自从社区搞了手工坊和文化市集,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学做六合枕、聊聊老故事、老文化,现在谁家有事儿都主动搭把手。”在东河区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的“妇女之家”里,居民萨仁其其格一边展示刚完成的手工绢花,一边笑着说。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我市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多个社区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互嵌式发展路径,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扎根基层土壤。
就业纽带织密团结网
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位于东河区北梁新区,走进社区的“红石榴就业创业基地”,直播间里社区工作人员正对着镜头介绍家政服务岗位,手工坊内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制作工艺品,技能培训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学习育婴知识。
“社区精心打造‘妇女之家’,联合东河区就业局通过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设立公益岗位、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等方式,帮助居民找到心仪的工作。”安居社区党委书记介绍,截至目前,社区通过“妇女之家”开展培训5期,培训妇女2500余人,带动150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700元。
为了让就业服务更精准,社区还打造“云就业直播间”,2024年共开展13场直播,聚焦推送岗位信息、解答居民问题,点赞量超8.9万次。“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各族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就业服务,就业稳了,人心就齐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文化融合点亮幸福路
“小谢主任,等你忙完咱们在红石榴议事亭一起商量社区安装充电桩位置的事……”
在青山区万青路街道春光社区,“红石榴”议事亭是社区组织“民生实事我建言,民族团结我维护”为主题的群众议事协商会,旨在积极引导各族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用心解决各族群众身边关心的实事。目前,在“红石榴”议事亭内商讨意见并解决的民生实事已有15项,参与人数累计300余人,展现了“邻里一家亲”的生动景象。
“我们社区是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春光社区党委负责人介绍,社区以“红石榴家园”为载体,打造了讲堂、社区学校、手工坊等多个文化阵地。“红石榴讲堂”还邀请思政课教师、老党员宣讲民族团结故事,目前已开展5期“线下”授课;“四点半课堂”是为解决社区里双职工家庭孩子的看护难题,目前已有8名学生报名;“社区夜校”藏书千余册,已吸引500余人参与学习。此外,春光社区还定期举办非遗活动,让各族居民在文化传承中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
商居联盟激活治理合力
“凭借志愿服务积分,我在这家超市兑换了不少生活用品,还享受折扣价,这种模式真是既走心又贴心。”在九原区沙河街道黄金社区,社区居民李娜拿着志愿服务积分卡高兴地说。
黄金社区依托横竖街商圈资源,成立“红石榴e家亲商居联盟”,吸纳20家商户加入,形成“社区搭台、商户支持、居民参与”的服务模式。
“我们通过‘志愿者服务获积分、积分兑换商家福利’的方式,让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帮助商家提升知晓度。”社区党委书记宋佳介绍,联盟还设立“慈善基金”,目前已募集善款5000余元;还定期开展公益课堂、文化市集等活动。“作为联盟商户,我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店主老张说。
“目前,社区已有7支志愿服务队、200余名成员,商居联盟构建起社区链接资源、居民参与治理、商铺让利惠民的良性商居治理新体系,商户与居民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沙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统战委员苏亚乐说。
从安居社区的就业帮扶,到春光社区的文化浸润,再到黄金社区的商居共建,我市各社区正以多样化举措推进互嵌式建设,让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今,我市的互嵌式社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一幅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幸福画卷正在北疆大地上徐徐展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