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硕
产品质量既是民生幸福的“安全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新机制,推动监管模式从“单向检查”向“社会共治”转变,引导企业实现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的深层转变,真正让质量安全理念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负责”,企业主体责任显著增强。“落笔签字不是结束,而是责任的开始。”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签订《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后形成这样的共识。聚焦农资、电动自行车等重点产品,包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5场,指导企业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风险自查机制。目前全市1097家工业产品企业已全面入驻自治区“蒙品查”质量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起以企业自律为核心、行业规范为支撑、政府监管为保障的新型共治格局。
“以前怕检查、怕处罚,现在盼指导、要服务,之前由于对相关规定了解不是那么透彻,所以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但是市场监管部门没有一罚了之,而是主动上门给我们讲法规讲政策,手把手帮助我们提档升级。”我市一农资生产企业负责人说。这样的转变在我市各领域企业不在少数,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执法+服务”双轨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普法培训、预留整改期、协助完善台账等柔性方式,监管部门帮助企业从源头规避风险。在治理塑料污染等工作中,对非主观恶意违规行为不一罚了之,而是鼓励企业提供线索、参与共治,实现整改与规范同步推进。针对企业质量管控“堵点”,还积极协调自治区级专家开展“一对一”帮扶,助力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从“事后查处”到“全程追溯”,闭环监管筑牢安全防线。如今,包头正在加快构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行“一物一码”,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目前电线电缆、冷轧带肋钢筋等13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已全面实施追溯码管理。同步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不合格产品案件整改率达到100%,形成“抽查—整改—复查—提升”的全流程闭环,真正实现质量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月月专项”打造监管品牌。围绕“守护民生质量”这一核心,包头推出“月月有专项”行动,每月聚焦一类高风险、群众关切产品开展专项整治。上半年已针对烟花爆竹、电线电缆、学生校服等9类产品开展专项行动,抽检产品216批次,查处案件25起。通过媒体跟踪报道、品牌宣传,推动形成“质造未来,守护民生”的社会共识,让质量安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色。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更推动了企业自觉融入质量共治格局,为包头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