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科学规划布局交通流量调查系统新站点,以“精准选址 + 先进技术”织密监测网,8个点位覆盖核心场景,硬核技术保障数据精准。新建站点投入使用后,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让国省干线公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记者 李岸
近期,市交通运输局指导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科学规划布局交通流量调查系统新站点,以“精准选址+先进技术”双轮驱动,强化干线公路科技管控能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出行品质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省干线作为区域经济与民生出行的核心通道,通行压力持续增加,尤其在口岸货运、矿区运输及农牧区物流等多重背景下,提升通行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成为迫切需求。
交通流量数据是国省干线规划、养护与管理的核心依据。为克服原有监测点覆盖不足、技术单一的限制,满足全域实时监测与精准调度需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全面启动交通流量调查系统新建工作,通过补盲点、升技术,旨在构建“全时段、全覆盖、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体系,实现保畅通、优服务、促发展的总体目标。
筑牢监测体系
科学选址,织密“干线监测网”。新建站点紧扣包头市国省干线功能定位,结合“边境口岸货运、矿区工业运输、农牧区民生出行”三大需求,精准锁定8个关键点位,实现“重点路段全覆盖、核心场景全捕捉”。这些站点串联起“边境—矿区—农牧区—城区”的国省干线脉络,构建成覆盖全域、重点突出的监测网络。
硬核技术,保障数据精准。新建站点引入高度适配包头特殊场景的先进设备,兼顾严寒酷暑、沙尘频发的气候环境与货运占比高、车流分散的交通特征,覆盖“前端采集—数据处理—保障支撑”全链条。
前端采集,捕捉细节适配环境。作为站点“视觉核心”的设备采用防尘防水面板,内置LED暖光灯与网络防雷模块,可在-30℃至70℃稳定工作;交通量调查雷达采用-55℃至70℃宽温设计,适配极端天气。通过激光单线扫描技术,精准捕捉快速行驶的货运车辆,避免数据遗漏;大功率LED频闪灯补光,触发响应时间小于20微秒,保障夜间、沙尘环境下车辆细节清晰。
数据处理,全维整合稳定传输。通过双激光交调技术,精准测量货运车辆长宽高与轮轴数量,为车型分型提供数据;设备内置交换机模块,简化数据导出与调试。交调终端作为“数据中枢”,支持交通运输部9种车辆分型标准,实时整合卡口;断网时可通过内置硬盘存储数据,网络恢复后自动续传。
保障支撑,应对挑战持续运行。为解决偏远路段网络问题,配备全网通5G路由器;无市电路段采用单晶太阳能板+胶体蓄电池+MPPT控制器,保障24小时运行;抱杆机柜用1.0mm厚热镀锌板制作,具备防雷、防盗、防虫鼠功能,适配野外环境;系统设备箱集成感温散热风扇与过压、过流保护装置,避免设备故障。
数据驱动显成效
新建站点投入使用后,全市国省干线治理成效显著,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让干线公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依托实时数据,交通管理部门动态优化交通组织。如国道210白云矿区路段,可根据数据调整养护施工时间,避开货运高峰;满都拉口岸南站点提供的数据可用来优化通关流程。精准数据为规划与养护提供支撑。国道335百灵庙路段数据显示农牧区客运需求增减,客运部门可以根据数据来优化客运班线;省道225路段数据帮助养护部门提前预判车辙、裂缝风险,制定针对性方案,延长公路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以交通流量调查系统为抓手、用科技点亮“干线畅通”之路,市交通运输局将持续深化系统建设,一方面扩大站点覆盖,补齐国省干线支线、偏远农牧区监测短板,实现“干线网络无死角”;另一方面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通过分析历史流量数据,提前预测货运高峰与通行风险,实现“主动疏导、提前预警”,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服务与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