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硕
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扇扇紧闭的门,曾让“邻居”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但总有一些细碎的善意,像春日的暖阳,悄悄漫过墙垣,把陌生酿成亲近,让冰冷的楼道满是烟火气——这便是邻里互助,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基层生活中的生动实践。
在九原区果园社区,一扇扇曾紧闭的单元门后,正涌动着比春阳更暖的邻里情——60岁的李阿姨、70岁的杨阿姨每天准时为患病邻居送餐买药、唠家常解闷,用“搭把手”的日常接力,让冰冷的楼道升腾起烟火气的温情。
这场温暖的起点,是居民韩阿姨的“燃眉之急”:丈夫陈叔叔因病需长期照料,儿媳生产让她分身乏术。正当她焦急时,李阿姨、杨阿姨等老姐妹主动站了出来。“党一直教育我们要互帮互助,身边人有难,搭把手是本分。”李阿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这场互助背后的精神底色——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居民将“听党话、践初心”化为自觉行动,用“远亲不如近邻”的守望,诠释着“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谁家没个难事?你帮我照看小家,我为你搭把手,陌生的门牌号就成了‘自家人’。”杨阿姨的感慨,揭开了邻里情的真谛:这不是单个人的善意,而是一群人的温暖接力;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双向奔赴。陈叔叔几度哽咽:“在最难的时候,是大家的温暖让我更懂得要跟着党走,把这份善意传下去。”
在果园社区,这样的“身边好人故事”还有很多,将这些好人好事挖掘出来正是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融入烟火日常。当善意在楼道流转、温暖在邻里传递,钢筋水泥的“森林”便有了温度——这里不仅有安居的屋檐,更有“同心”的家园;不仅有政策的庇护,更有邻里互助间的真情。
这份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温柔证明:“感党恩”是记挂于心的温暖,“听党话”是落在行动的自觉,“跟党走”是凝聚邻里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