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景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是新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结合中职实际情况,围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谈谈个人粗浅认识。
紧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实际工作当中,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德育目标应达成三个方向的引导:树立学生自信心,实现人生价值定向;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修养,实现生活定向;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现职业定向。
聚焦人生价值定向——培养对美好人生和职业的向往。因受到社会生活范围较窄的限制,他们对社会与职业的了解不足,专业方向模糊不清。针对此类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首先设定为人生价值的定向引导。一、应当把握新生入学这一教育时机,秉持赏识教育观念,借助开展军训、社团活动以及班级活动的方式,在活动进程中,促使每一位学生融入新的集体。二、班主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师应展开心理疏导及答疑解惑方面的工作,使同学们对新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新组成集体伙伴的陌生感消除。三、学校及时组织专业讲解活动,使刚入学的学生能尽早知晓职业的特点、职业的标准、行业规范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助力学生们从靠近专业起步,开启崭新的职业学校生活。
聚焦生活定向——做自我管理的主人。开展自我养成教育,加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大棘手难题便是:当面对那些行为不符合规范的学生时,怎样在较短时间内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任务极为艰巨,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却是必须要攻克的难关。倘若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能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那么,未来步入社会后,便会自觉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于行为规范的养成而言,应着重依靠学生自身的内心认同,同时辅之以学校的教育管理。一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高尚的职业追求以及生活愿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二要开展纪律规范教育。明确纪律标准,划定底线、红线。培育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使其明晰学校在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技能实训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要求,助力学生于学校纪律与制度的范畴内,实现良好的生活状态,形成行为自觉。在开展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内化情感,实现从“学校要我如此做”到“我自己主动要做好”的转变。三要开展安全教育。安保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生活幸福的防火墙。鉴于职业院校专业门类丰富、实习实训场所众多,多数学生需住校等特点,学校管理面临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诸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预防校园霸凌事件、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开展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应当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法律知识,切不可只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应急演练工作务必扎实推进,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一般性的应急逃生知识与技能。
聚焦职业生涯定向——为出彩人生奠基。引导学生认识专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帮助他们走好职业人生的第一步。一、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分发挥主阵地的教育引导功效。若想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质呈现,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还需结合更多发生在身边的职业发展实例来讲授课程内容;在挑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教师时,应充分考量教师自身的职业历程与经验积累,要挑选那些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教授《职业生涯规划》时,需秉持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负责的态度,以真挚情感授课,助力学生精心规划职业生涯,实现“一人一册”。二、榜样引领,树立职业理想,培育“三个精神”。 开展“劳模英模”“行业精英”“人事招聘主管”走进校园的活动,将社会标准、行业规范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提前向学生披露,使学生能够以榜样为参照,以规范为标准,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着重培育其职业精神、职业品质以及职业技能,以契合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同时,搭建开展“朋辈”教育的平台。邀请优秀的毕业生重返校园,推举校内表现出色的学生,让他们讲述自身经历,让职业规划教育更贴合学生日常生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榜样近在咫尺,明白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成为“心中的样子”。三、开展职业生涯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广泛开展职业生涯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堪称最佳实现形式。“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能够为学生参与职业生涯体验打造一个真实场景,师傅秉持的敬业态度、企业具备的质量观念、企业对于精益求精品质的不懈追求,这些均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体验的生动教材。在推行“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进程中,务必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企业文化展现出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规章制度,体现出企业的社会担当,它是无形的财富,是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受到了培育与指引,那么,其职业生涯规划必然贴合自身实际情况,契合社会需求。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踊跃参与书证融通“1 + X证书”的考取,推动学生在校技能训练标准主动向企业技术要求靠拢,达成课程与岗位衔接、专业与产业匹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学生步入社会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