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丰饶的萧瑟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3版:花雨       上一篇    下一篇

□吴尚晔

秋日,行人裹紧外套,步履匆匆。风卷起几片枯叶,在水泥地面打着旋儿,最终被扫进环卫工人的簸箕里,如同季节被扫进记忆的角落。人们习惯在秋天感怀凋零,叹息消沉——仿佛这季节唯一的馈赠便是万物偃旗息鼓的退场。然而若肯俯身细察那些看似衰败的深处,便会惊觉:秋日的消沉并非终点,它正以无声的坚韧,为遥远春天铺设着夯实的基石。

金黄的银杏叶被堆积在树根周围,如一层厚实温暖的绒毯覆盖大地。这并非无意义地消逝,树叶脱离枝头,不是仓皇地逃离,而是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它们将在寒冷与湿气中悄然分解,化作黝黑的腐殖质。每一片飘零的叶子,都在以自我消解的沉静姿态,为泥土注入养分,默默滋养着来年春天将破土而出的新芽。衰败在此刻正以最谦卑的方式,履行着对生命最深沉的承诺。

我们习惯将秋天浪漫化为“金秋”,仿佛它只是一幅由暖色调构成的风景画。但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秋天的本质是消逝。那些被我们赞美的金黄叶片,实则是树叶在死亡前最后的绚烂。植物学家告诉我们,随着日照时间缩短,树木停止生产叶绿素,原本被绿色掩盖的黄色胡萝卜素和红色花青素才得以显现。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的“美景”,本质上是植物面对死亡时的生理反应。这种认知颠覆了传统审美——我们赞美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消逝的过程。古代文人似乎比我们更早洞察了这一点,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与江流的对比,是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残酷真相。秋天之所以能引发千古共鸣,正因它触动了人类心灵深处对时间流逝的集体焦虑。

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我见过一群孩子收集落叶的场景。他们不是简单地捡拾,而是为每片叶子赋予故事——这片是蝴蝶的翅膀,那片是小船的帆……艺术家草间弥生曾说:“艺术是对死亡的抗争。”同样,我们对秋天的种种诗意诠释,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摄影,都是试图为必然的消逝赋予意义的努力。这种努力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人类精神的崇高体现——明知万物终将凋零,仍坚持为过程赋予美与价值。

在村边开辟的小小菜园里,一双双皲裂的手耐心翻整着土地。他们将枯败的豆藤、瓜蔓仔细埋入泥土深处。“沤烂了,就是开春的好肥料。”他们抬起头,脸上沟壑里盛着秋阳,粗糙的手拍打着微凉的泥土,仿佛在抚慰一个即将沉睡的孩子。在这看似萧索的休耕期,大地正悄然积蓄着能量,如同伏笔埋入纸页深处,静待着被春雷唤醒的时刻,穰穰满家,岁稔年丰。

秋日的消沉,原是一场盛大奠基仪式的序曲。生命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从不在喧嚣的盛放中透支未来,反而懂得在看似停滞的休整里,为下一次的绚烂积累最深沉磅礴的力量。每一片落叶的飘零,每一粒种子的沉埋,每一寸土地的休憩,都非陡然的消亡,而是以退为进的深沉智慧,是生命在寂静里完成的能量转移与储备。

我们习惯于讴歌春天破土的锐利与夏日的繁茂葱茏,却常常忽略秋日这无声的奠基时刻。当城市的霓虹掩盖了星辰,当供暖的恒温模糊了季节的界限,我们是否也钝化了感知这种深层生命律动的能力?那在寒风中飘零的落叶,那在冻土下酣睡的种子,那在休耕期默默转化的养分,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孕育于沉寂,最宏大的序章常常书写于看似停滞的空白。

走出公园,暮色渐浓。我再次凝视那些堆积在树下的落叶,它们如此安然地躺在泥土上,透出一种沉静的责任感。它们消沉的身影之下,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关乎复苏的奠基礼。在这片北疆土地上,在这肃杀又孕育着希望的深秋,万物正以其深沉的静默,为那必将到来的春天,打下最坚实、最温暖的基奠——那关于生命轮回中最深邃的智慧:有时,真正的生长恰恰始于一次深刻的“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