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杰
近日,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公布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包头成功入选,成为全国30个试点地区之一。这标志着包头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服务体系、推动民生与消费协同发展方面,迈入了全域推进、提质升级新阶段。
自2021年国家启动便民生活圈建设以来,包头持续深耕,2022年获批自治区级试点,2023年晋级国家级试点,2022—2024年累计建成100个便民生活圈社区,覆盖全部10个旗县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便民商业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步行一刻钟,便利全拥有”的美好生活愿景。
包头为何要大力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其实,这与包头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包头早期的城市规划就考虑到居住与基本生活服务就近结合,城区采用网格状道路布局,小区分布相对规整。这种布局有利于合理规划15分钟步行范围服务半径,减少服务盲区。这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将生活的便利撒向城市每一个角落。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十分重视。早在2024年,商务部等9部门就印发通知,明确要全面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引导商业资源下沉社区,重点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包头紧跟政策步伐,今年成为内蒙古唯一一个入选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试点城市不仅是对包头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促使包头朝着更宜居、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能给市民带来哪些便利?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学医工”,15分钟就能满足市民基本生活所需。这种多业态资源汇聚融合,畅通辖区经济“微循环”,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个性化生活需求。
以社区食堂为例,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实惠的就餐选择,还成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场所。大家在社区食堂吃饭,还能和老邻居们聊聊天。社区食堂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居民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再看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买药,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包头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还精准布局“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就像阿一社区的口袋公园,成为居民身边的绿色休闲场所。居民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聊天,享受悠闲时光。在社区活动室,孩子们可以在早教服务中心学习玩耍,老人们可以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这些服务让居民足不出“圈”,尽享美好生活。
零售专家黄碧云认为,未来家门口的生意正在经历从“卖东西”向“做服务”转变。包头历史上积淀的工匠文化和手工艺传统,为这种转变提供宝贵的人才基础。就拿修鞋师傅来说,很多从业者是昔日包头皮革厂的职工。他们凭借精湛的手艺,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这些工匠们就像城市的守护者,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温暖和烟火气。
除了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态,包头还涌现出许多新的消费场所。青山区的包棉1958、九原区的横竖街、东河区的包头金街、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这些新场景、新消费不仅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践表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塑造,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它让便利触手可及、让服务温暖可感,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悄然重塑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与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