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一条勇气的超级隧道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5版:书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地球大炮》是刘慈欣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人类利用未来科技,沿地球直径修建一条贯穿地心的超级隧道,形成连接南北半球的“地球大炮”。主人公沈华北为此献出生命,其子沈渊继承遗志完成工程。这条隧道既是交通工具,亦成为威慑性武器,展现了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与人类探索的壮烈史诗。

□梁彦强

7月19日,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中,重型机械的轰鸣声撕裂了高原的寂静——总投资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当超级水电工程楔入“世界屋脊”的脊梁,将奔流的势能化为照亮未来的光时,我的思绪无法抑制地被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地球大炮》所攫取。那片虚构的南极冰原之下,那条贯穿地心的幽深隧道,并非仅仅是宏伟工程的想象,而是一曲为人类探索与超越本能之举所谱写的、夹杂着牺牲与热爱的壮烈史诗。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壮举是现实的回响,而《地球大炮》,则是将这种深植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冲动,推向了极致的艺术表达。

刘慈欣笔下的“地球隧道”,其构想本身便足以撼动星辰——一条直达地心的管道,将地球本身化作巨大的电磁炮,将人类射向浩瀚宇宙。这已非寻常的工程挑战,而是向物理法则、向地球母亲、向生命极限本身发起的终极宣战。小说最令人灵魂震颤之处,并非那些精妙绝伦的“新固态材料”或能量转换理论,而是沈渊和他的后继者们,面对那深不见底、充斥着未知恐怖与致命高压的地心深渊时,那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决绝。他们并非不知晓代价,沈渊的死、被永远凝固在熔岩中的工程师们,他们的结局清晰昭示着这条探索之路的残酷。然而,正是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路是毁灭深渊仍义无反顾的勇气,构成了小说最坚硬、最闪耀的内核。那隧道里飘散的骨灰,不是失败的尘埃,而是人类向未知领域发起冲锋时,用生命点燃的烽火。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工程师们,同样在与喜马拉雅的巍峨、与地壳的狂暴、与高寒缺氧的极限搏斗。他们的勇气是现实的,是具体的,是每一寸岩层推进的坚韧。而《地球大炮》则将这种勇气升华、抽象、推向了极致。它剥离了现实中复杂的政治、经济,直指人类精神中最原始、最纯粹的那一部分:对未知疆域无法抑制的渴望,对突破自身桎梏的永恒冲动。建造“地球大炮”的目的,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或地缘政治,它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仪式,一种人类向宇宙证明自身存在的宣言——即使这证明需要以血肉之躯铺就通往星辰的阶梯。

小说中,当沈华北最终理解儿子沈渊,当隧道最终成为“钥匙”,将人类送入新的纪元,那份跨越生死的和解与成就,具有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崇高感。它昭示着,人类最伟大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极限的挑战,诞生于对死亡恐惧的超越。为了看一眼从未见过的风景,为了抵达那遥不可及的彼岸,总有人愿意燃烧生命,化身照亮后来者道路的火炬。这种精神,在雅鲁藏布江的轰鸣中,在人类投向深空的灼灼目光里,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下,都顽强地搏动着。

《地球大炮》是一面残酷而壮美的镜子,它映照出人类灵魂深处最耀眼的光芒——那不惜以生命为燃料,也要驱动文明向前狂奔的、永不熄灭的引擎。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是现实中的伟大一步,而刘慈欣的想象,则为我们揭示了驱动这步伐的、那源于地心深处的永恒力量:人类为探索未知、为触摸星辰、为超越自身宿命,所迸发出的,足以令天地动容、令生死失色的磅礴勇气。这勇气本身,就是最壮丽的科幻,也是最深邃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