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苗雨蔚
与《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相遇纯属偶然。在书店闲逛时无意间翻开,便被书页间的敦煌壁画攫住目光,飞天飘带、佛龛纹样,那些线条与色彩既带着时光沉淀的精美,又裹着西域风沙的神秘。原以为是本寻常传记,细读后方知,这书页间承载的远不止一个人的故事,那些关于守护文脉、文明延续的篇章,更像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史诗。
这本书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掀开了“敦煌女儿”的神秘面纱。1963年,北大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坐着卡车颠簸千里来到敦煌,干燥的空气让她流鼻血,简陋的洞窟里寒风刺骨。当繁华都市的同学来信描述霓虹闪烁时,她正用冻僵的手指临摹壁画。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文化瑰宝近乎本能的保护欲,让“坚守”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作者没有回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敦煌的壁画在氧化,洞窟在游客的呼吸中变质,经费短缺让保护工作举步维艰。樊锦诗带着团队用小推车搬运资料,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甚至为了申请保护经费,在会议室里与领导据理力争。书中记录的“数字敦煌”工程尤为震撼,当她提出用现代科技永久保存壁画时,质疑声四起,但她带着团队用二十多年时间,通过毫米级扫描技术复刻“数字壁画,让莫高窟壁画中的每一根发丝、每一笔晕染都被清晰呈现。这种“愚公移山”般的坚持,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
最戳中人心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柔软。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的“两地书”让人动容,为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放弃武汉大学的教授职位来到大漠,却在退休后先她而去。书中那张两人在洞窟前的合影,风沙吹乱了头发,却吹不散相视而笑的温暖。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只是在取舍之间,把心留在了敦煌。
樊锦诗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坚守,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真正的热爱,也不是一时兴起的激情,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中,让初心始终滚烫。莫高窟的壁画会褪色,但守护它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敦煌的风沙会呼啸,但文化传承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
《我心归处是敦煌》,让世人看见在遥远的大漠深处,有一群人用生命守护着文明火种;更让我们明白,每一份坚守都值得被铭记,每一种热爱都能创造奇迹。当我们在浮躁时代期望寻得一处心灵归宿时,樊锦诗和她的敦煌告诉我们,“心有所向、素履以往,便是最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