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梁艳琴
9月的石拐,秋光爽朗,山林草木依旧绿得饱满。大自然化身顶级艺术家,在浅碧青苍中演绎万物生灵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石拐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建设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先行区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发展底色,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新路径。
生态+产业转型 “绿底色”激活新动能
从空中俯瞰,阴山山脉中最为葱郁神奇的一段便是石拐区。
石拐的故事始于煤炭,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石拐区曾一度陷入“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境;但曾经“开山辟土”的石拐人从未低头,他们逐“绿”攀“新”,给出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答案。
近年来,石拐区累计投入近12亿元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多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土地托管规模化种植、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35.5%,连续多年位居包头市第一,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等称号。如今,四季更迭,石拐展现着千里阴山的迷人景色:春看山樱桃、黄刺梅竞相开放;夏观天然杜松林玉立芸芸、合抱群山;秋赏白桦丛层林尽染;冬览群山松枝雪苞、银装素裹。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将山水画卷转化为发展答卷。在“双碳”战略指引下,石拐区“借风”起势,引入我国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骨干龙头企业——明阳集团,打造国内陆上风电整机制造产能最大、核心部件集中度最高、属地化产业配套最完备、单机容量最大、定制化程度最高的研发、制造、运营及保障基地。今年,山西天宝项目落地建设,填补了自治区风电法兰制造的空白,中科传感、永益钢构等9个配套项目同步推进,打通了产业链关键环节,6个核心部件和20个关键部件实现“隔墙供应”。短短几年的时间,石拐区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强的跨越。与此同时,光伏辅材、稀土合金、碳基新材料等产业同步发展,聚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高分北斗数字场景应用、智慧应急等大数据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石拐区一边开辟“新赛道”,也在不断激发传统产业释放新活力,推动钢铁、冶金新旧动能转化,综合开发利用“两煤一油”,做大做强固废绿色循环利用高值化产业,逐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今年以来,投资60亿元的亚新三期项目稳步推进,项目将采用先进涂镀、精控固化等技术生产不锈钢彩涂钢板,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伸。
生态+文旅融合 “含绿量”转为含金量
在五当召景区,来自呼和浩特的游客侯女士深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带着森林的清香,感觉每一口都在‘洗肺’!”
穿森林、踏青草、观植被,呼吸负氧离子浓度更高的新鲜空气……现如今,以特色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生态旅游日益受到人们推崇。如果说,良好的生态是石拐区发展的“天赋”,那“生态+文旅”的探索,则赋予这片土地新的颜值与魅力。
石拐区深度盘活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不断更新旅游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利用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扩大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不出城市便是景区,如今的石拐区,有这样的底气和实力。
“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投入运营,青山村、五当召景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缸房地村冰雪民俗、艺术涂鸦等特色体验不断刷新游客认知……2025年上半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8%。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生态改善的吸引力,也是产业升级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石拐并未止步于“点”的开发,而是谋划“面”的构建。通过突破“景点孤岛”的局限,逐渐形成“三核引领、7地8线”的全域格局。三大核心片区提供支撑,七大主题目的地各具特色,八条精品线路则串联起“环石拐百里自驾”“长城户外探险”等差异化体验,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游客从“直奔目的地”转向“沉浸过程”。
在更具动感的文旅探索中,体育赛事成为石拐文旅融合的新引擎。7月,2025年中国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在石拐区举办,吸引来自全国53所高校的300余名骑行健儿参赛。赛道串联赵北长城、五当召等地标,让运动激情与历史风光交相辉映,形成沉浸式旅游新场景。
赛事的激情,与生态的风光交相辉映,不仅提升了石拐的全国知名度,也让“旅游+赛事”成为撬动文旅升级的新杠杆。可以说,石拐正是在一次次创新实践中,把“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发展的机遇”,让文旅真正成为最亮丽的名片。
生态+乡村振兴 “好颜值”释放新活力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五当召镇青山村便热闹起来,不少市民前来体验乡村田园风情。依托茂密的植被、优美的风景和依山而建的民居建筑,青山村大力实施“彩韵青山”文旅项目,过去以煤炭资源和运输业为主的乡村如今已焕然一新。
如果说产业和文旅描绘了石拐区生态建设的宏大格局,那么乡村振兴则展现了最鲜活的生活场景。2025年以来,石拐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民生为本,努力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乡村振兴样板。
突出“抓特培优”,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依托花溪谷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化种植七彩番茄、草莓等特色瓜果蔬菜,打造产值2000万元的规模化、标准化果蔬育苗基地和生产基地。探索发展葡萄、樱桃李、高效食用菌等特色沟谷农业,扶优做强“吉忽伦图”“五当粮品”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全力推动喜桂图玉米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在农文旅融合方面,依托五当召、花舞人间、包头古城、“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景区景点,引入农村电商、民俗演艺、非遗手工等多元载体,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具有地区标识的文创产品,争创自治区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更多“新农人”“乡创客”参与,结合地区实际,打造乡村采摘园、农家乐、生态观光牧场等项目,让游客不仅能观赏田园风光,还能参与农事体验、品尝地道美食。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有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和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强化党建引领,继续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深入开展“践行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活动,发挥文明实践阵地作用,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产业的壮大,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治理的创新,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文旅融合,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走进今天的石拐乡村,望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记忆,看得见致富希望。生态的馈赠,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乡村振兴描摹出更加温润而厚重的底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追蓝逐绿、向美而行。“生态+”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以生态为基底,对地区发展、产业链条、城乡关系的全面重塑。“绿底成金,振兴绘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石拐正在书写的真实故事。随着生态底色不断厚植,这片土地必将以更加丰盈的姿态,展现出更加亮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