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余热未消,但是一早一晚的凉风已让人感到阵阵秋意。古人说:东风吹来了春,西风吹来了秋。秋来了,我就迎上去,张开臂,秋就顺着指尖,轻轻偎进怀抱。
在古代,天子会在立秋的这一天率领众臣到西郊迎接秋天的到来,在那里举行盛大的仪式,而民间的习俗是在立秋的这一天祭祀土地神,迎接丰收。皇家和民间隆重的仪式,足以看出秋的非凡意义。“一入秋,庄稼一起揪”这句农谚让我们仿佛看到乡村的农忙景象。在金黄的稻田里、在香甜的果园里,一双双忙碌的手,一张张喜盈盈的脸,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开学的日子总是踩着秋的脚步到来,当秋风吹进校园,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秋风吹落了窗边几朵花,正好飘进靠窗的课桌,落在摊开的语文书上,压着“秋天”两个字,像给新日子盖了个温柔的戳。上大学的孩子在秋天第一次离家去异乡求学;一年级萌娃在秋天开始他们的人生新起点;新入职的员工在秋天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充满期待。
秋天还藏着小满足的甜。是咬开橘子时溅在指尖的汁,是烤红薯飘出的甜香裹着白气,是晒好的柿饼挂在檐下慢慢结霜,是铁皮锅在煤炉上“哗啦”转着,与铁砂一起翻滚着的栗子,这些都小得细碎,却把秋的日子填得软乎乎的。
还记得小时候,家家都住平房,每到秋天总要晒些蔬菜,以备冬天食用。买来的红辣椒、绿豆角、白萝卜……你看:张大妈家把辣椒串成串,李奶奶家把萝卜切成块,家家都忙碌着,把秋的收获晒在太阳底下。萝卜变成了萝卜干,豆角晒成了干豆角,有太阳的味道,有秋风的味道,更有家的味道。
住楼房,也不影响大妈们腌咸菜的热情。邻居刘阿姨盆里是切好的芥菜丝,绿莹莹的拌着辣椒面,辣香混着菜的清苦直往楼道里钻。地下室的角落里,早就摆好了几个大缸,有的腌着酸菜,有的泡着黄瓜。这秋天的忙碌,是给我们的生活存一份温暖,存一份踏实。
每到秋天,我都会走进公园采摘一些叶子和花草,并把它们放进书页,过个三五日拆开,秋的味道就凝住了。树叶硬挺挺地嵌在纸里,对着光看,叶脉细得像蛛网;花瓣褪成了浅黄,却把香气留进了纸页,翻开时能闻见淡淡的涩甜。
秋天做标本,是把秋的细碎温柔都收进纸页里的事,每片叶、每朵花都沾着秋阳和凉风的味道。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秋天一到,满树的叶子慢慢褪成金色。树下有个水果摊,摊主自顾自地忙碌着,风一吹过,银杏叶悠悠飘下来,落在她的发间,美成一幅画。
小区里的树叶落了厚厚一层,铺得像软乎乎的毯子。放学的孩子们三三两两踩落叶“比谁响”,专挑枯脆的树叶下脚,“咔嚓咔嚓”踩得欢。我也忍不住过去踩踩,听秋天脆生生的响。孩子们还会进行拔老根儿大赛,不仅是叶梗的较量,更是孩子们童年的欢乐时光。秋天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中,找到属于秋天的独特乐趣,也成为这个季节中一段难忘的、独特的回忆。
古往今来,秋天引发了诗人的灵感,秋天也是文人常咏叹的季节,诸多关于秋的诗句都各具魅力。“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的颜色藏在了诗里,是“万山红遍”的烈,是“橙黄橘绿”的软,翻一页,就像从诗里捡了片刚落的叶,指尖都沾着霜后的暖。“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杜甫借秋风的猛烈,体现生活的困苦。秋的诗句是诗人对自然的打量、对日子的感触,于是,秋不再只是季节,更成了藏在文字里的永恒。
一叶知秋,今年那一片报秋的叶子在哪里?秋把细的、软的、香的、美的揉进日子的细缝里,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它,感受它的美好,感受它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