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春燕
读《人世间》时,总忍不住拿周家三兄妹比较:周秉义有家国情怀,是能扛事的“大人物”;周蓉敢爱敢恨,活成了理想主义的模样;唯有周秉昆,像极了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没考上大学,一辈子围着家人打转,连父亲周志刚都曾叹气说他“没出息”,可越读到后来,越觉得这“窝囊”的周秉昆,才是《人世间》最戳心的平凡底色。
周秉昆的“窝囊”,藏在对家人的“妥协”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哥哥姐姐都离开家追求理想,他主动留在母亲身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突然中风瘫痪,他白天在酱油厂扛着繁重的活计,晚上回家给母亲擦身、喂饭、按摩,一照顾就是好几年;郑娟带着孩子处境艰难,他不顾旁人眼光,把母子三人接到家里,为此还丢了工作,被父亲骂“糊涂”。连姐姐周蓉把女儿玥玥托付给他,他也毫无怨言,把玥玥当成亲女儿疼。玥玥青春期叛逆时,他急得睡不着觉,却舍不得说一句重话。他从不像哥哥姐姐那样,把“孝顺”“责任”挂在嘴边,只是默默把家里的难事都扛在肩上,哪怕受了委屈,也只是躲在厨房抽根烟,转身又给家人端上热饭。
这种“窝囊”,还藏在对“平凡”的接纳里。周秉昆也曾羡慕过哥哥的仕途、姐姐的学识,也曾经抱怨“酱油厂工作累,挣得少”,可抱怨归抱怨,他从没想过丢下家人去追逐“更好的生活”。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大事”,却把每一件小事都干得踏实,就像墙角的爬山虎,不显眼,却牢牢扎根在生活里,守护着一方小天地。
最让人动容的是,周秉昆的“窝囊”里藏着最朴素的“善良”。好兄弟落难时,他把自家房子让出来,自己带着家人挤在小破屋;赶超患上重病没钱治,他四处借钱,甚至不惜放下脸面去求已经当官的哥哥;郑娟的弟弟光明要去寺庙,他每隔一段时间就送去生活用品。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别人有难,能帮就帮”。就连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也没记恨太久——当年诬陷他的骆士宾,后来想弥补周楠,周秉昆虽然心里别扭,却没阻止两人相认。他的善良不是毫无底线的妥协,而是经历了生活的苦,依然愿意相信“人间有真情”。
读到周秉昆晚年,和郑娟享受天伦之乐,突然就懂了:《人世间》写周秉昆,不是为了歌颂“平凡”,只是为了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本就是如此——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照顾家人的责任,以及在平凡日子里守住善良与初心的坚持。我们或许都曾像周秉昆一样,为了家人放弃过一些东西,为了生活有过无奈和委屈,可正是这些看似“窝囊”的选择,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