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瑾
在《人世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周家三兄妹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大哥周秉义“向上”攀登,从底层步入庙堂;二姐周蓉“向外”追寻,从家庭奔向理想;而老三周秉昆,却选择了一条“向下”的道路——他扎根于“光字片”的泥泞之中,用宽厚的肩膀扛起破碎的生活、落魄的友人、受难的亲人。这种“向下”,非但不是失败与沉沦,反而成就了一种扎根于深处的伦理力量,使他成为维系周家乃至光字片那片人间烟火的精神基石。
周秉昆虽没有大哥的仕途辉煌,也不及二姐的才情横溢,但他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凭借内心的善良与坚韧,成为家人最坚实的依靠。他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用点滴行动践行着“养口体”的孝道。而这份扎根生活的态度,也延伸到了他的感情选择中——当高贵浪漫的知识分子姐姐为爱情吟诵诗歌时,秉昆却走向了被命运蹂躏、拖着盲弟和私生子的郑娟。
他第一次送钱给郑娟的场景,没有风花雪月,只有窘迫与笨拙。郑娟愣愣地看着他,又看看他手里的信封,没接。周秉昆脸憋得通红,额头冒汗,好像做贼被拿住了似的。他猛地将信封塞到她窗台上放着一盆蔫了的花旁边。这狼狈不堪的“救助”,毫无英雄气概,却饱含着最原始的道德冲动——对受苦之人的不忍。
周秉昆的“向下”更体现在他对朋友道义的坚守上。在“六小君子”的圈子里,他总是那个挺身而出的人。当朋友遇到困难,他倾尽全力帮忙,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动荡年代,他收留无处可去的德宝、国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固守着酱油厂的安稳,没有像部分人那样跟风“下海”,并非怯懦,而是更愿守着踏实日子和身边人。他的家成了光字片的“民间救济站”,他的饭桌永远为落魄者留着一副碗筷。
然而,周秉昆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最令人揪心的片段是他与骆士宾的冲突。骆士宾为争夺郑娟的儿子,两人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在激烈的冲突中,周秉昆失手将骆士宾推倒,导致其死亡,也因此再次身陷囹圄。这场变故几乎将他的生活击得粉碎,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牵挂。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周秉昆与父亲周志刚的矛盾爆发。过年时,街坊邻居对哥哥姐姐的夸赞,让周秉昆心中的委屈愈发浓烈。送父亲去火车站时,父亲一句“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着你,让你去考大学,你能考上吗”,彻底点燃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多年后再次相见,周秉昆含泪倾诉:“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这段饱含真情的哭诉,不仅化解了父子间多年的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周秉昆内心深处对父亲认可的极度渴望。
这些磨难并没有打倒周秉昆,反而在苦难中磨练出更加坚韧的意志。当哥哥在官场沉浮中身心俱疲,当姐姐在理想幻灭后漂泊无依,唯有秉昆,这个最“没出息”的儿子,守护着老屋,赡养着父母,维系着家族的完整与延续。他的“向下”人生,反而获得了最大的深度和稳定性。
周秉昆代表着普通大众,他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平凡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他在琐碎日常中的坚守,在艰难困苦中的挣扎与奋进,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并非平庸,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梁晓声通过周秉昆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开拓者,更需要无数扎根大地的支撑者。周秉昆们的“向下”人生,不是失败,而是选择;不是无能,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大。生活中,正是这无数“向下”的力量,托举起了整个“人世间”的重量,让苦难的生活得以延续,让微弱的希望永不熄灭。
《人世间》通过周秉昆这一角色,让我们重新审视平凡生活的意义,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要忘记珍惜身边的人和平凡日子里的点滴幸福,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周秉昆的烟火人生,恰恰在平凡处见不凡,在卑微中显崇高,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理念最生动的践行者,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