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烟火里的百姓生活史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05版:包融阅时光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周旭

2017年,梁晓声的作品《人世间》出版发行,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巨大反响。这部115万字的鸿篇巨著于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人世间》通过东北某城市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勾勒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梁晓声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洪流,展现了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历程。

《人世间》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史诗般的时间跨度,更在于它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捕捉。梁晓声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线性叙事,采用多视角交替的叙事策略,使每个主要人物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展示空间。这种叙事结构特别适合展现家庭内部不同成员的主观世界,使读者能够同时理解父母与子女各自的行为逻辑和情感动机。小说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在平实的叙述中常常迸发出诗意的光芒,如对东北工业城市四季变迁的描写,不仅构成了故事的自然背景,更与人物的心境变化形成微妙呼应。

周家三兄妹的性格塑造体现了梁晓声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周秉义作为长子,承载着传统家庭的全部期望,他的仕途之路看似光鲜却充满无奈;周蓉作为知识女性,追求爱情与自我实现,其叛逆与回归折射出时代对个体生命的塑造;周秉昆留守父母身边,看似平庸却守护着家庭最核心的价值。这三条人物弧线交错发展,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家庭史诗。梁晓声通过这些角色不仅展现了个体在时代中的挣扎,更探讨了中国家庭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适应与转型。

老工业城市的变迁在小说中不仅是背景,更是具有生命力的存在。梁晓声以细致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记录了老工业区从繁荣到衰败的全过程:工厂的轰鸣声逐渐消失,工人文化宫的舞会不再热闹,熟悉的邻里一个个搬离……这些描写超越了单纯的环境刻画,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保存。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转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套价值体系、一种文化背景的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周家三代人的聚散离合获得了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梁晓声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周家老屋作为物理空间,见证了多次家庭聚会与离别,成为家庭情感的物质载体。父亲周志刚的退休劳模身份,象征着旧工业时代的价值体系;而子女们各自的选择,则代表了价值多元化的现代性进程。这些象征元素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有机地融入了故事情节,使小说在具体叙事之外获得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小说对亲情关系的描写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当周蓉为追求爱情离家远去时,梁晓声既描写了母亲的伤心与不解,也充分展现了周蓉内心的挣扎与坚定。这种双重视角的并置,使读者没有简单地对人物行为做出是非判断,而是能够理解每个角色在特定处境下的不得已。这种叙事伦理体现了梁晓声深厚的人文关怀。

《人世间》中的时间线处理得尤为精妙。小说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但梁晓声没有采用平均主义的时间分配,而是有的时段细致入微,有的时段一笔带过。这种疏密有致的时间处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既表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又突出了关键人生时刻的永恒意义。在表现时代变迁时,梁晓声常常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暗示大时代的变化,如食物、服饰、交通工具的微妙改变,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历史叙事变得亲切可感。

梁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他能够在表现大时代的同时不淹没个体的声音,在描绘历史变迁的同时不丢失日常生活的质感。《人世间》中的亲情描写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避免了理想化的煽情,而是直面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与妥协、伤害与包容。小说最后并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和解结局,而是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建立在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差异的新伦理之上。

《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家庭的顽强生命力。它不是通过拒绝变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适应与重构来获得的。梁晓声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力,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关于家庭、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也是现在的镜像,更是未来的预示——关于我们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到情感的锚点与价值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