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青山烽火照初心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03版:花雨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涛

秋风吹过大青山,总会掀动一段滚烫的记忆。

那是1937年的寒秋,归绥城的炊火已被硝烟掐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草原的宁静。就在这时,于源、刘启焕们背着干粮走进了大青山的沟壑,像撒向冻土的火种,在美岱召的古刹旁、沙图沟的密林间,点燃了抗日的星火。

美岱桥的青年们把镰刀磨得雪亮,河子村的后生们,在夜里悄悄凑聚“锄奸小组”的暗号在月光下传递,“游击小组”的脚步声惊醒了沉睡的山峁。到1940年5月,黄土尖的山坳里终于飘起了红旗——萨县抗日游击队成立了。长征干部杨思华带着满身征尘,把革命的道理讲进队员们心里;河子村青年王经雨攥着祖传的猎枪,眼神里燃着保家卫国的火焰。七十多个庄稼汉,两个排五个班,营地就扎在美岱召后那座黄土堆叠的山尖上,像一块楔进敌人肋下的硬骨头。

柳树淖的枪声

这年九月,田野里的糜子黄得能挤出油来。各村的老乡们揣着忐忑找游击队:“鬼子和二鬼子要抢粮了,求你们护着些。”队员们刚进驻柳树淖村,村头老榆树上的麻雀突然惊飞,汉奸的影子已溜向了毛岱村。

日伪军的皮靴声越来越近时,游击队员们早已猫进了路边的土围墙。土坯墙不高,却藏得住七十多颗滚烫的心。敌人端着枪闯进村,见空无一人便大摇大摆往前闯,直到枪口抵住了围墙根。“打!”一声低喝,枪响如炸雷,六个鬼子像被砍倒的高粱秆子栽在地上。

村外的机枪立刻疯了似的咆哮,交叉火力织成死亡之网。平原上无遮无挡,撤退成了奢望。队员们紧攥着手榴弹,盯着墙缝外的动静。神枪手老武三眯着眼,枪膛里像藏着眼睛,两声枪响,敌人的机枪手便歪倒在枪架上;雷电云的枪口也冒着烟,又一个机枪阵地哑了火。

鬼子红了眼,嗷嗷叫着冲锋。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硝烟裹着泥土冲天而起,两次冲锋都成了徒劳。第三次,老武三的枪又响了,鬼子小队长捂着胸口倒在田埂上。群龙无首的敌人放出信犬求援,那畜生刚蹿出几步,就被老武三一枪钉在地上。

僵持到暮色浸染田野,六辆汽车载着增援的鬼子扑来,催泪瓦斯的黄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王经雨咬着牙下令:“老战士掩护,其余人冲西门!”当队员们像泥鳅似的钻出西门,东门的敌人慌忙调头,打掩护的战士们趁机从东门撤出,等鬼子扑进空村,只有风吹过糜子地的沙沙声,七十多人早已消失在夜色里。十四具鬼子尸体留在了柳树淖,这第一仗的胜利,像一壶烈酒,灌得队员们浑身是劲。

黄土尖的滚石

1941年5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千多鬼子包围了美岱召。熟悉地形的村民被刺刀逼着带路,直扑黄土尖的游击队驻地。抗日救国会的裴守信揣着一身冷汗,在悬崖峭壁上连滚带爬,终于把消息送到了王经雨面前。恰逢八路军绥察二支队的九连也驻在山上,两支部队的指挥员在月光下碰头,一个巧用天险的计谋悄然成形。

王经雨站在山巅,望着黑沉沉的沟谷:“咱子弹少,就用石头说话!”东西南三个山头很快伏下了人影,像三只蓄势待发的山鹰。天快亮时,敌人的脚步声打破了山的寂静,机枪和掷弹筒胡乱轰鸣着,在村民的指引下往伏击圈里钻。

“放!”随着一声令下,西山头的石头如瀑布倾泻而下。磨盘大的石块带着风声砸进敌群,惨叫声、骨裂声混在一起,鬼子像被赶的羊群往东山脚逃。东山顶的九连战士早已等得心急,一块块石头顿时如骤雨落下,把沟底变成了鬼门关。惊魂未定的敌人又慌不择路地往南山窜,那里的石头正等着他们,铺天盖地的石雨砸得鬼子晕头转向,只能连滚带爬往沟外逃。

朝阳爬上山顶时,沟谷里躺着四十多具鬼子尸体,而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战士们,正坐在山石上擦拭着刺刀,晨风吹动他们的衣角,像一面面猎猎作响的旗帜。

陶思浩的夜色

秋虫在草丛里嘶鸣的时节,陶思浩村的吕兴亮悄悄找到游击队:“三个鬼子带着伪军,要祸害村里。”这村子南依铁路,北距车站四里,西离圪力更据点也是四里,八十多个鬼子就扎在那里,像一头卧着的狼。

雷电云领了十四五个战士,埋伏在二十孔桥旁的芦苇丛里。吕兴亮揣着密信候在村头,其余队员则隐在暗处,像一张拉开的网。傍晚时分,敌人抓着抢来的鸡往回走,刚踏上桥面,雷电云的机枪就喷了火。两个鬼子应声落水,伪军们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跑,剩下一个负伤的鬼子瘸着腿往车站窜。

游击队故意往车站方向放枪,枪声刚落,吕兴亮就跌跌撞撞冲进圪力更据点:“不好了!八路军要炸铁路桥!”八十多个鬼子立刻扛枪出动,朝着大桥扑来。车站的鬼子也闻声驰援,两股敌人在夜色里越靠越近。

漆黑的夜里,游击队员们猫在暗处,时不时朝两边放几枪。东边的鬼子以为遇上了八路,西边的敌人认定是伏击,机枪、步枪顿时混战成一团。子弹在夜空中划出金色的弧线,炮弹把桥面炸得碎石乱飞,这场“狗咬狗”的激战整整持续了三四个小时,直到远处的铁甲车轰隆隆赶来,鬼子们才在刺眼的车灯下看清,躺在地上的全是“自己人”。而游击队员们,早已扛着缴获的枪支,消失在通往大青山的密林中。

从柳树淖到陶思浩,从黄土尖到察素齐,萨县抗日游击队的脚印遍布六十多个战场。他们在铁路上掀翻鬼子的列车,在公路上截获敌人的汽车,在据点里砍下汉奸的脑袋,把抗日的火种播撒在绥远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1942年的春风里,这支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三团二连,乡亲们都亲昵地叫他们“萨县二连”。

如今,大青山的松柏依然苍翠,美岱召的钟声依旧洪亮。当夕阳为黄土尖镀上金边,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呐喊声,混着风吹过山谷的回响,诉说着那些庄稼汉如何用热血和勇气,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