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石榴花开映北疆 同心共绘团结图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观摩团参观包钢科技商务交流中心。

□文/记者 苗雨蔚 梁晶晶

图/记者 许家轩

八月的鹿城,天蓝草绿,风清气正。8月25日至26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学”活动在包头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百余名民委系统代表齐聚一堂,循着“历史脉络+现实实践”的路径,实地感受这座草原钢城、“世界稀土之都”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深厚底蕴与鲜活成效,在互学互鉴中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

8月25日,参会代表开启为期一天的观摩之旅。走进包钢科技商务交流中心,“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故事穿越时空,依然激励人心。在这里,代表们不仅看到了世界最大稀土工业基地的硬核实力,更感受到了“钢铁兴国、稀土强国、资源报国”的使命担当。“包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了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这种‘长子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山东省济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震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

离开包钢,观摩团来到固阳县驻包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是6万余名固阳籍外出各族群众在包头市区的“红石榴家园”,设置15个服务窗口提供70余项便民服务,积极探索建立“369”工作模式(三级联动、六镇协同、九方共建),全力满足外出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驻包党群服务中心现在已经成为服务、促进全县外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固阳县驻包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郝乐介绍。

“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固阳驻包党群服务中心的做法为我们破解城市民族工作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山东省聊城统战部统战事务中心主任赵先锋曾在内蒙古戍边8年,再次来到包头,感慨万千。

土右旗的观摩点位,让代表们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深度融合。在敕勒川博物馆,历史厅里的文物、民俗厅里的展品,串联起包头在“走西口”历史迁徙中的文化交融轨迹;革命史厅里的红色故事,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峥嵘岁月。“通过文物和史料,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包头作为民族融合典范的历史地位,这种沉浸式的宣传教育很有感染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方宏刚说。

“石榴花开”主题园区是此次观摩的特色点位。这座由闲置资产改造而成的主题园,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为核心,坚持“共”的导向,构建“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泛黄的老照片、牧民手工缝制的小花棉袄、带着岁月痕迹的奶瓶……一件件实物无声诉说着20世纪60年代草原母亲的宽广胸怀。园区内,中国结、红灯笼等中华文化符号随处可见,非遗体验、亲子研学等活动丰富多彩。“包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我们深受启发。我会把观摩的先进工作经验带回甘肃,为推动甘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出更大努力。”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王仕杰说。

8月26日,“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交流会”在青山宾馆举行,内蒙古、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区民委负责同志现场分享了经验做法。“包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围绕城市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这些先进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创建指导处干部邵梓涵说。

从工业企业到社区乡村,从历史展馆到民生阵地,包头用一个个鲜活案例、一段段动人故事,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这场跨越山海的“互观互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经验交流,更像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精神充电”与“行动赋能”。当各地的实践与包头的经验碰撞融合,当每一分努力都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必将绽放出更多“石榴花开”的绚丽图景,书写更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