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生态优先筑屏障 转型提质兴牧业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3版: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乳肉兼用牛养殖。

高科技免耕机为沙化草原播种。

曾几何时,过度放牧让这片孕育了深厚游牧文化的草原不堪重负,裸露的土地在风沙侵蚀下蔓延,生机黯然消退。达茂旗深刻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畜牧业绝非对立,关键在于找到那个精准的平衡支点。为此,在推进“解决草原过牧试点”工作中,达茂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探索出“5517”工作法,其核心在于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统筹协调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文/记者 刘晓婷 图/记者 贾荣 姬卉春 刘晓婷

清晨的达茂旗草原,露珠在草尖上跳跃,折射着金色的光芒。微风拂过,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目之所及,一片生机盎然。这幅和谐画卷的背后,是达茂旗在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转型道路上,交出的坚实答卷。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20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达茂旗肩负着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推动牧业振兴的双重使命,它东邻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西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南连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包头市固阳县,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88.6公里国境线,其境内的满都拉口岸是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通道。守护好这片草原的生机,责任重大。

草原的重生 从“不堪重负”到“休养生息”

曾几何时,过度放牧让这片孕育了深厚游牧文化的草原不堪重负,裸露的土地在风沙侵蚀下蔓延,生机黯然消退。达茂旗深刻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畜牧业绝非对立,关键在于找到那个精准的平衡支点。为此,在推进“解决草原过牧试点”工作中,达茂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探索出“5517”工作法,其核心在于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统筹协调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

要让好政策落地生根,必须先深入人心。达茂旗从“晓之以理”入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宣传,将禁牧休牧的深远意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详细条款以及违规放牧的明确后果,精准送达每一户牧民的家中。依据权威的《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草情监测报告》,科学测算出全旗草原的合理载畜量阈值。一张张清晰明了的“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明白卡”发放到位,配合“一户一档”的精细化管理机制,确保了养殖底数的真实可查。一次次深入牧户、耐心细致的政策解读,让牧民群众真切体会到:保护好脚下这片草原,就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未来生计。观念的转变悄然发生,禁牧休牧逐渐从政府要求的“要我做”,内化为牧民自觉的“我要做”。

政策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严格的执行上。达茂旗林草局组建了6支常态化巡查小组,织密监管网络,强化执法刚性。创新监管机制,综合运用“天空无人机巡视、地面人员巡查”的立体化手段,采取“常态巡查+突击检查+牧户抽检+交叉执法+社会监督+科技赋能”的全方位监管模式,对过牧行为进行严密监控和高效处置。首次督查即按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取养殖户进行入户核查,对发现的违法放牧行为及时警示提醒,并依法移交属地综合执法部门处理,形成了“动态监测、及时预警、高效处置”的严密工作闭环。同时,持续推进草原网格化管理,精心选聘135名责任心强的草原网格员,着力打造“一员多责、一岗多能”的专业化队伍。严格落实“定格、定责、定员”要求,构建起“横向覆盖到边、纵向贯穿到底”的网格化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了草原管护的无死角、精细化覆盖。

创新驱动 五种模式优化牧业格局

针对不同区域和牧户的实际情况,达茂旗创新推行了五种养殖模式来优化畜牧业发展格局。

在生态极端脆弱区域,坚定不移实施全年禁牧舍饲模式,贯彻“禁牧不禁养”原则,通过补贴大力鼓励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暖棚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新建暖棚面积已达20000平方米,为畜牧业彻底告别散放、实现舍饲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学考量草原承载力,在关键生长期推行舍饲半舍饲模式。每年4月5日至5月20日,达茂旗在禁牧区374.905万亩、草畜平衡区2003.635万亩草原上实施为期45天的统一休牧。休牧期间,全旗所有牲畜一律实行舍饲圈养。为此,旗里有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资金445万元,以补贴形式组织农牧民集中采购饲草料颗粒1.5万吨,保障休牧期饲草供应。

在草畜平衡区,则积极鼓励并支持养殖户继续优化“放牧+补饲”模式。依托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新建青贮窖20000立方米、储草棚20000平方米,并在2个苏木乡镇成功改造饲草料基地1万亩,为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饲草料供给保障。

大力倡导联户经营模式,探索“统养共富”新路径。引导养殖户们携手合作,整合草场、牲畜、劳力等资源。通过应用肉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已完成1000只肉羊的相关操作以及300枚胚胎移植工作,有效实现错峰产羔、集中出栏,显著提升了整体养殖效率和市场议价能力。

创新发展托养利益联结模式,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优势。依托正在完善的饲草料加工储运供应体系,达茂旗草畜一体化产业园区已正式投入运营,并同步开展肉牛代养业务,目前已代养来自过牧重点地区牧户的肉牛200头。同时,完成2处奶制品加工作坊的SC认证,肉羊线上认领软件正在开发中,并建成农畜产品展示展销厅1处。通过建立紧密、合理的养殖户与园区利益联结机制,让牧民能够安心将牲畜托管给专业机构,实现养殖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最终达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

强基固本 五项举措夯实发展基础

为了给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稳固支撑,达茂旗同步夯实五项关键基础。

首要任务是提升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牢牢稳住饲草料种植“基本盘”,鼓励全旗广泛种植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等优质饲草料作物,目前已完成饲用玉米种植31.5万亩、燕麦草3.1万亩、苜蓿0.3万亩。同时,加大柠条平茬复壮和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力度,加快建设高效运转的饲草料加工储运供应体系,确保一年四季饲草料供应不断档、品质有保证。

核心是推动天然粗放式放牧向多元化、集约化现代畜牧业转型。在“统养共富”模式的带动下,“种畜场(提供优质种源)+扩繁场(扩大良种群体)+育肥场(标准化高效育肥)+屠宰加工(提升附加值)”的四级产业联动机制已初步构建成型。通过“统养共富”模式下的放牧+补饲羔羊管理,以及天宇牧歌、广泰、牧莱格等企业开展的全舍饲羔羊育肥管理,目前已实现优质羔羊出栏1.5万只。

根本出路在于推动传统畜牧业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转型。积极引进优质种畜资源,调入优质绒山羊2000只、优质肉牛516头,并完成800余匹优良马骡的培育。持续开展地方优良肉羊品种的选育提纯工作,大力推动优质肉羊的杂交改良与种群扩繁,扎实做好肉牛(特别是乳肉兼用牛)的引进与扩繁,同时探索发展生物马产业,全方位提升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和养殖综合效益。

重要依托是提升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和依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提升畜牧业各环节的技术支撑和生产效率,目前已完成肉羊同期发情配种1000只、胚胎移植300枚等关键技术服务。

坚强保障是持续加强草原执法监管力度。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全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明确细化各部门职责分工与具体落实措施,并将草原过牧治理成效纳入林长制考核核心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实施多部门联合禁牧巡查工作机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协同高效、联动顺畅的工作格局,为各项措施有效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修复与惠民 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保护是基础,主动修复则是让草原恢复生机的关键举措。达茂旗紧紧依托“三北”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草原围栏封育、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人工种草等工程项目,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达茂旗草原的综合植被盖度实现逐年稳步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草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草原重现绿意盎然,牧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达茂旗始终践行“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在严格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通过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持,鼓励牧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发展舍饲圈养,大力配套建设青贮窖、标准化饲草料加工厂等基础设施,推动畜牧业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迈入“科学养殖、精细管理”的新阶段。许多牧民的身份也悄然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的放牧者,转变为草原生态管护员、生态修复工程务工者、合作社成员或家庭牧场主,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稳定。

锐 评

唱响草原牧区振兴交响曲

□刘晓婷

行走在如今的达茂草原,曾经风沙弥漫的忧虑正被满目葱茏所取代,牧民们鼓起来的腰包和脸上舒展的笑容,成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最生动的注脚。

这份源于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而迸发的保护热情,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草原牧区振兴的持久内生动力。在这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谐共生的壮阔交响中,达茂旗的绿色画卷,正向着更加辽阔、更加美好的未来铺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