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我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苗雨蔚

织密团结纽带,汇聚发展合力。近年来,包头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机制创新到载体升级,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2024年,我市荣获全国第十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

高位推动建体系

机制创新筑根基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关乎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包头始终坚持高位谋划、顶格推动,将创建工作放在政治高度去考量、去落实,着力打造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双纳入”机制为创建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我市率先落实“两个纳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让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和行动自觉;同时,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纳入《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出台《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2021—2025年)》,为全市创建工作绘制清晰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双专题”推进让创建工作焕发新活力。先后制定印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质量提升年行动方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年工作方案》,以专题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创建工作质量。在此基础上,升级打造5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廊带,创新推出多样化创建模式。“模块化”创建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延伸至文旅、消防、供电、工青妇等多个领域;“微细胞”创建模式深入楼栋、班组、家庭、岗位,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植入式”创建模式则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生活用品,使民族团结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生活。下转03

上接01

交往交流交融搭平台

“三项计划”见实效

认真落实国家“三项计划”,精心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品牌,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包头始终坚定推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凝聚共识。

在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方面,我市多措并举为青少年交流搭建桥梁。组织企业、学校青少年开展跨单位跨区域交流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吸引了5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西部计划”包头专项行动热情邀请近1000名“双一流”高校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一线历练,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群众中感悟民族团结的意义。“小鹿回家”包头籍大学生假期返乡见习活动累计上岗5000人次,让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此外,社区青少年综合实践体验区的打造,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各族青少年的全面交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我市制定印发《包头市“融在北疆”新时代各民族互嵌发展品牌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全市86个苏木乡镇(街道)和334个嘎查村(社区)建立起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106个创业孵化基地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通过开展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累计为10万余人次求职者赋能,让各族群众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在劳动致富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上,持续推进《包头市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节庆活动工作方案》。深入挖掘西口文化、敕勒川文化、军工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景区建设。着力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体教材”,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展示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城市中心区的“石榴花开”主题园区和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生动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天下黄河第一村”“包棉1958”“大发1913”等新地标的打造,通过挖掘历史文脉,开展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意义的多元实践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游览体验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

立足市情谋发展

城市民族工作暖人心

包头城镇化率高,城市民族工作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立足这一特点,我市创新工作格局,用心用情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各族群众在城市中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促进交往融合,我市创新开展区域创建联盟、共搭平台联盟、资源共享联盟,“两地三方”(达茂、白云、包钢)创建联盟、“固里同心”创建联盟等应运而生,有效引导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以固阳县为试点,在市区设置固阳县驻包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固里”同心项目。该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合党建、政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内容,将服务延伸到各族外出流动群众中。为固阳县8万多名外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各族群众办事、学习、交流的温馨家园和精神原点,通过丰富的活动促进团结,以实在的举措凝聚民心,构筑起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推动互嵌发展,在昆都仑区阿尔丁1社区打造互嵌式发展建设试点,在东河区杨圪楞街道办事处龙城社区打造“北梁拆迁展览馆”。通过挖掘包头多元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生动案例,再现了全市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完成北梁棚户区改造重大民生工程的感人历程。这段历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市民血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营造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深化交流融居,立足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实际,科学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大力建设公租房,实施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易地搬迁安置区改造等工程,不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在“夹心房”改造、林南平房区改造工程中,通过构建“互嵌式”生活社区,不仅改善了各族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更拉近了群众之间的生活距离与情感距离,让各族群众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扎实的举措、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的科学规划到基层实践的生动探索,从机制的不断完善到载体的持续创新,包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未来,我市将继续以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起点,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