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提升涉企政务服务能力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日期:08-22
市人民政府: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蕊所作的《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提升涉企政务服务能力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有关工作要求,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以助企纾困、激发活力为目标,强化服务保障,创新服务模式,全面开展涉企政务服务工作,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擦亮“包你满意”、“包你放心”品牌。常委会全体会议对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进行了满意度表决,表决结果为满意。
与此同时,组成人员在审议中也指出目前仍存在的三方面主要问题:一是跨部门协同与数据共享亟需加强;二是要素保障与配套服务还有短板;三是政策宣传服务与企业参与互动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会议就进一步优化提升涉企政务服务能力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加强数字应用,以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一是充分发挥法规政策和机制的落地效应。落实好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全力推动包头市持续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一流营商环境品牌138项革新措施、“助企行动20条”、“优化涉企服务四要五不得”等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坚持和运用好“政商恳谈会”“三在两找”等工作机制,主动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研究并推动解决。进一步聚焦企业需求,健全完善诸如“企呼我应”等涉企问题解决平台,以更贴心、更快捷的政务服务助推政策机制落地效应更多更快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二是大力推进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全面落实即将施行的国务院《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和2023年《包头市公共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加快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加速完成存量证照标准化改造,推动电子证照、证明材料、信用信息等跨地区、跨部门互通互认。完善数据资源清单目录,使政务数据在上下层级、不同部门间安全有序流动,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数据按需共享互用。建立健全涉企服务联席会议等制度,依托业务协同联动等机制,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回应企业需求,探索推行并联审批、联合评审、联合验收等,大幅压减办理时长和办事成本,提升项目落地效能。三是深化升级“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对已推出的24项利企“一件事”开展“回头看”,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推进“一件事”改革扩容,推动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事项实现集成化办理。进一步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重点阶段,强化政策、业务、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加强市、区旗县及园区政务服务联动,推动高频事项审批权限向基层延伸,优先在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领域试点“一件事”主题服务,大幅减少企业提交材料和跑动次数。进一步优化办事体验、固化改革成果。
二、不断完善人力、电力、资金等要素支持保障,健全配套服务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生态。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紧盯电力保障等影响制约企业产能稳定释放问题,协调督促供电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确保用电企业、重点项目获得稳定、高质的用电服务。加强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健全充电设施、排水排污、通勤保障、文体活动场所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建立综合性涉企服务平台,设立功能专区并动态收集企业用工等方面的诉求,结合我市“就业促进行动”,建立健全和落实好“就业与岗位需求归集匹配推送机制”、“驻包高校毕业生留包机制”、“职业(技工)院校定向培养机制”、“紧缺急需人才招引留用机制”等,同时,针对产业需求,协助企业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多方式构建起服务企业发展的人力人才支撑体系。三是健全完善“政银企”沟通对接服务平台(机制),主动为成长性强、信用基础好的企业征信背书,提高融资能力;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天职”的要求,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创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资金需求痛点,创新拓展包括信用贷款、流水贷、IP贷、动产融资、普惠贷款、无还本续贷、再贷款支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三、创新深化宣传解读,扩展政企互动渠道,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综合效能。一是面向不同规模类型、不同行业企业及业务复杂事项,编制基础版、行业版、操作版等“图表式”、“案例式”、“傻瓜式”解读版本和视频教程,线上开设云课堂,并智能推送适配政策和申报通知,线下进园区、到企业,专场解读、面对面辅导,让企业有感、秒懂。二是建立健全“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将散见于各部门的涉企政策汇聚起来,并与“蒙企通”等平台深度对接、定期梳理,实现政策文件、解读材料、申报指南、常见问题等关联信息“一站式”获取。三是线上平台设立固定的意见征集板块,支持在线提交,线下邀请不同行业、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代表(或负责人),担任“政策体验官”,深度参与草案研讨、模拟申报、执行评估等环节。同时,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常态化联系,委托组织专题研讨、收集会员意见。同时,在政策实施后,通过自评、第三方评、企业评等方式对涉企政策效果进行评测、优化,建立起“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
四、加强政务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不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要健全完善政务服务窗口人员的培养、使用、评价制度。加大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开展涉企政策、系统操作、业务流程等的培训交流,提升精准解答、熟练操作的业务素养;不定期组织政务服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进大厅、登平台,看政策“懂不懂”、流程“通不通”、服务“优不优”、体验“好不好”,推动流程再优化,体验再提升。二是积极推进智慧化政务服务建设,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实际,推行“政务服务+AI”服务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算法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AI政务小助手”,集成智能咨询、智能导办、语音交互、智能审批等数字化服务功能,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更好满足企业对高效便捷、即时精准的政务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