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日报

科创飞地为产业升级蓄能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7版:人才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苗雨蔚

夜幕低垂,南京江宁科技园区的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的仿真团队刚完成某型装备核心参数测试,数据即刻传输至1500公里外的包头总部。这场跨越千里的“云端接力”,正是包头“科创飞地”日常运转的生动缩影,也勾勒出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鲜活图景。

近年来,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科创飞地建设与备案工作指引(暂行)》分类标准,包头打破地域限制,构建起政府主导与企事业单位自建相结合的“飞入飞出”科创飞地体系,让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包揽人才,头等大事”。8月20日,第三届“包头人才周”在青山宾馆拉开帷幕。开幕式现场为5家自治区级科创飞地集中授牌,分别是北重装备制造南京科创飞地、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包头科创飞地、包头稀土研究院新材料天津科创飞地、一机装备制造西安应急装备研究科创飞地以及包头(北京)人才科创中心。

截至目前,我市已设立科创飞地20家,其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政府主导型科创飞地3家、企事业单位自建型“飞入平台”6家、“飞出平台”11家,辐射5个省11座城市。

◎飞地破局 打造离岸创新中心

近年来,“飞地经济”模式不断迭代升级,科创飞地便是“飞地经济”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类型。通过“飞地”引入更高端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经验,成为非科创核心城市破解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与人才招引留用难题的有力抓手。

“引才难、留才更难”。创新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市产业创新的突出问题。2015年,北重集团率先探索破局之路,依托南京高校密集、创新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在这座长三角科创之城设立异地研发中心,播下包头“人才飞地”的第一粒种子。

十年来,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通过“候鸟式”聘任与“项目制”引才,团队规模扩至90人,硕博占比82%,2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6名博士通过“英才兴蒙”认定。研发中心构建“校园储备+社会引进”双线人才引育机制。一方面,深化与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通过常态化校园招聘吸纳优质毕业生,形成可持续人才储备梯队;另一方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加大对成熟技术骨干、行业领军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招聘力度,重点引进具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的实战型人才。这种“精准育才+靶向引才”的模式,成为包头“人才飞地”的典范。

“科创飞地是欠发达地区‘借船出海’的智慧选择。”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外国专家局)科长李强介绍,截至2024年,各科创飞地共计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321名、具备高级以上职称人才58名、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才20名;实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36项,实现经济效益超4亿元;举办各类招商对接活动60余次,对接企业120余家。

◎双向联动 构建创新要素流通网络

5月,包头(北京)人才科创基地先后举办信创算力技术沙龙、“蒙科聚”科技金融专家对接交流活动。北京、上海等地12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龙头企业,以及40余位金融界学者及企业家共谋创新发展,为我市深度对接信创、金融领域全国创新资源搭建了重要合作平台。

作为政府主导型飞地标杆,包头(北京)人才科创基地自成立以来,已围绕稀土、装备制造、科技金融等领域举办各类交流活动60余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企业和高校院所170多家,促成创信维智能显示屏等一批产业化项目与包头签约。

作为校地合作的典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以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打造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的新生态。孵化企业4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研究院在成果转化及中试孵化方面成绩斐然,年产100吨中重稀土金属及功能合金产业化项目试生产合格,高纯氧化铝新材料项目完成2000吨/年生产线扩建等一批项目已见成效。”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院长助理贾晓帅介绍,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获得授权知识产权86项,在孵企业2024年产值约1.1亿元。

通过跨区域整合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这些离岸科创平台为“飞地”构建起创新要素流通网络,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的协同发展模式,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制创新 让“飞地果实”落地生根

飞地建设关键在成果转化闭环,包头构建“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机制,让“飞地成果”在包头实现产业化。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包头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本地企业,成功开发国产化替代智能锚杆机及柴油机尾气净化产品,填补了技术空白;

北化(包头)协同创新中心落地高端沥青、重载特种橡胶、蒲公英橡胶3个项目,推动绿色材料产业化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九原创新中心与华电公司合作,建成世界首台余温载气处理脱硫脱硝浓盐废水中试装置,攻克环保难题;

五二研究所构建“烟台研发—包头中试—全区推广”闭环,引进宁波3D打印示范线落地;

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研发的稀土纳米断热材料等产品成效显著,“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技术”获评行业十佳成果;

北京包钢钢铁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5项技术开发协议,助力钢铁材料产业升级;

……

2024年,各科创飞地在成果转化领域捷报频传,为我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科创飞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调度和政策支持,一体化推进政府主导型和企事业单位自建型同步发展,更好发挥‘内引外联’核心作用;同时,培育、支持各类飞地申报备案自治区科创飞地,形成梯次培育机制,不断扩大科创飞地队伍。”李强介绍。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为包头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从秦淮河畔到南海之滨,从首都北京到稀土之都,包头以科创飞地架起跨区域创新之桥,助力草原钢城在创新赛道上“飞”得更高更远。

“如今,包头建成的科创飞地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对于企业和人才精准对接、弥补重点产业人才短板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接下来,需要结合产业需求发挥好‘人才飞地’作用,吸引更多拥有前沿技术的人才团队、创新平台及科技型企业投资包头、赋能包头、落地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鹿城实验室主任张新房说。

短 评

科创飞地创新谋突围

□苗雨蔚

“引才难、留才更难”曾是包头科创之痛,而科创飞地恰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一招。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十年磨一剑,用“候鸟式”聘任与“项目制”引才,打造出硕博占比82%的硬核团队,成为“借船出海”的典范。从北京的技术沙龙到粤港澳的招商对接,我市已建成的20家科创飞地如纽带般串联起321名硕博人才、20名国家级专家,让创新要素跨越千里自由流动。

“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的闭环机制,让飞地成果真正落地生根。从智能锚杆机到稀土纳米材料,36项转化项目创造出超4亿元效益,印证了“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的协同发展智慧。政府主导与企业自建双轮驱动,更让飞地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发展。

从紫金山麓到珠江两岸,自燕山脚下至黄浦江畔,凭借科创飞地,包头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更是思维观念的革新,为非科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包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