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境线就有护边员,43.745公里的边境线,每一寸都牵着护边员的心。女子护边队员都是周边的牧民,她们就像撒在边境线上的‘流动哨兵’。”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满都拉边境派出所三级警长刘彦华介绍,女子护边员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细心,辨识着边境线周围的风吹草动,常年驻守在一线,协助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用责任和担当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策划/梁学东 张建芳 周旭 文/记者 苗雨蔚 李楷谨 梁晶晶 图/记者 祝家乐
当《义勇军进行曲》在满都拉镇政府大院响起,那顺高娃站在队列里望着五星红旗在草原晨风中舒展。
在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的边境线上,一支由11名女子组成的护边队格外醒目。那顺高娃便是其中一员。她们像草原上的沙冬青,以柔弱身躯扎根北疆,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界。在这支特殊的队伍里,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33岁。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在穿上制服的那一刻,都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边境线上的巾帼守望者。
巡逻路上的“铁娘子”
“2018年穿上这身巡逻服时,我家羊群还不习惯少了我这个放牧的。”那顺高娃打趣地说道。
当第一缕晨光漫进草原,那顺高娃已经检查好了巡边装备。她望向远方蜿蜒的边境线,目光里映着朝阳的金光,脚下的6公里巡边路正随着新一天的到来在草原上缓缓铺展。
从春到冬,满都拉镇43.745公里边境线是女子护边队日常巡逻路线。夏季的草原看似平坦,实则藏着不少深沟,雨水冲刷后的路段泥泞难行,队员们常常要在草甸里跋涉。作为护边队里的老队员,那顺高娃深知夏日巡边的“烤”验。“夏天太阳毒,不到中午就把人晒得头晕,但巡逻不能停。”她说。
十点刚过,太阳已经开始“发威”。11名队员列队在蒸腾着热浪的边境线上缓缓前行。路边的碎石被晒得滚烫,车辆驶过,扬起的尘土混着热气扑面而来。“边境线沿途几乎没有树荫遮挡,太阳直射在身上,像裹着火炭。”汗水顺着那顺高娃的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水珠。
走到山梁上,风倒是大了些,可吹来的却是热风。队员们的藏蓝色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又在烈日下反复烤干,后背和肩头凝出层层叠叠的白碱。“这算啥?”队员哈斯苏布达摘下帽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冬天下大雪的时候,我们在雪地里一走就是几个钟头,风卷着雪沫子直往眼里钻。可谁也不敢松懈,哪怕眯着眼,也要紧盯边界围栏。”
“有边境线就有护边员,43.745公里的边境线,每一寸都牵着护边员的心。女子护边队员都是周边的牧民,她们就像撒在边境线上的‘流动哨兵’。”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满都拉边境派出所三级警长刘彦华介绍,女子护边员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细心,辨识着边境线周围的风吹草动,常年驻守在一线,协助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用责任和担当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柔肩也能担重任
除了检查边界标志和边防设施、制止非法狩猎,女子护边队还会协助开展党的边防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对她们而言,边境就是自己的家。
“在满都拉镇的牧民心中,女子护边队不仅是边境线上的守护者,更是牧民的‘贴心人 ’。谁家有困难,她们总会竭尽全力帮助。”达茂旗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员特日格乐说。
有次牧民巴图在转场时走丢几头牛。当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巴图急得满头大汗,四处寻找无果后,只好向护边队求助。值班队员接到电话后,立刻召集队员们出发。“每头牛羊都是牧民的宝贝,草场这么大,谁家丢了牛羊都着急。”那顺高娃说。
通过查看监控视频,队员们大致锁定了走失牛群的位置。然而,烈日炎炎,草原上也没有明显参照物,队员们只能边走边仔细扫视周边草丛。“那时候真的是又累又热又渴。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里,涩得睁不开眼。”那顺高娃说。
经过几个小时的搜寻,终于找到走失的牛群,等把牛群赶回巴图家,每个人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巴图看着安然无恙的牛群,激动得连连说“这些女子比男人还能干!”
“女子护边员的脚印里,不仅印着对边境的守护,更刻着对团结的践行。她们是政策的‘翻译官’,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是民心的‘黏合剂’,让各民族情谊在互帮互助里愈发深厚。达茂旗女子护边队已经成为边境线上动人的‘民族团结符号’,她们用女性的温暖与坚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系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连得更紧。”特日格乐说。
界碑下的家风传承
“刚开始家里人不理解,说女人家跑边境线上又辛苦又危险。”那顺高娃拿出全家福和“2024年优秀护边员”的荣誉证书说,“后来他们看我一直坚持,天天乐呵呵的,有时候还会主动接送我去和队员们集合。”她的丈夫是个不善言辞的牧民,每次出发巡边前,总会把她送到门口叮嘱半天。
“妈妈护边很辛苦,但很光荣。”这个暑假,那顺高娃的儿子塔拉又跟着她一起巡逻了。这个刚上初中的小伙子已经跟着妈妈巡边很多次了。
“累不累?”
“不累!妈妈每次都走这么远的路,我也能坚持。”塔拉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
家风传承,不只在讲述,更在行动。在护边队里,像那顺高娃这样带着孩子巡边的队员还有不少。她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爱国守边的意识,让这份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妈妈总说,草原上的草会枯,但守边的心不能枯。我现在在沈阳上大学,毕业后想回到家乡,建设家乡。”那顺高娃的女儿向记者说道。
暮色下的边境线格外宁静,余晖洒在队员们的脸上,把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与身后的草原、边界融成一幅温暖的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这支女子护边队也能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哈斯苏布达笑着说。
在这里,每寸土地都有人用青春守护,每个黎明都有人用坚守迎来。在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上,还有数以万计的“中国石”,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沉内涵。爱国从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踏过千沟万壑的脚步,是擦净界碑尘土的手掌,是把家国情怀融进柴米油盐的日常。在这片她们深爱着的土地上,坚守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诗行。
锐 评
草原玫瑰绽北疆
□苗雨蔚
当《义勇军进行曲》在草原回荡,11朵“护边玫瑰”用脚步在满都拉边境线写下动人诗篇。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43.745公里边境线上的“铁娘子”。夏日,藏蓝制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盐碱在肩头结出“铠甲”;寒冬,风雪灌进衣领,睫毛凝霜仍紧盯界碑。
柔肩担道义,纤手护河山。她们是政策“翻译官”,把法条讲成家常;是牧民“贴心人”,在烈日下为走失牛羊奔波;更是流动的“哨兵”,用女性的细腻辨识边境线上的每一丝异动。当牧民赞叹“这些女子比男人还能干”,道出的不仅是钦佩,更是对“家国同守”最朴素的认同。
从母亲带着儿子巡逻,到女儿立志返乡接力,守边情怀早已融入血脉。她们没有惊天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跋涉,诠释着“家是最小国”的真谛。在祖国北疆,这些像沙冬青般坚韧的女性正用坚守证明,爱国从不是豪言,而是踏过千沟万壑的脚印,是把家国情怀织进草原晨昏的日常。
这抹绽放在祖国北疆的“中国红”,是边境线上最美的风景,更是民族精神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