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阴山脚下的青山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暖流早已浸润每一寸土地。这片承载着共和国军工荣光的热土,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不仅诞生了共和国第一门高射炮、第一辆主战坦克,更见证着“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魂在岁月中生生不息。近年来,青山区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成效显著,位居自治区前列;今年6月,青山区人武部和区退役局均获得了“自治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用军民同心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动人篇章。
把舵领航 织密军地共建“一张网”
双拥工作是连接军地的桥梁,是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纽带。在青山区,双拥工作从来不是孤立的“支线任务”,而是融入发展全局的“必答题”。区委书记挂帅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如同运筹帷幄的“指挥中枢”,凝聚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人武部主要领导力量,带动33个成员单位协同联动,10个街镇的基层双拥服务机构扎根一线,形成了“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六纳入、六统一”策略的实施,让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规划同步制定、考核同步开展、预算同步安排,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双拥工作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地区发展的每个环节。区委书记专题会、区委议军会定期召开,50余项军地合作事项得到统筹解决;“军事日”活动、军地合署办公制度常态落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专办”的承诺掷地有声。在这里,双拥事项优先处理、经费优先保障成为常态,军地之间的“连心桥”越筑越牢。
服务保障体系的“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个角落。1个区级、10个街镇、60个村(居)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从“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的“五有”标准,升级到“覆盖范围优、经费支持优、专业能力优、服务意识优、组织保障优”的“五优”目标。常态化的联络关怀、政策宣传、走访慰问,让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彻底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梗阻。
军工引擎 激活军地协同“新动能”
青山区的双拥工作,始终带着鲜明的“军工印记”。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三大军工企业,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为双拥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茁壮成长,晋升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0余家注册企业在这里集群发展。一机集团近五年装备订货连续刷新纪录,军代室提出的70余项改进建议让装备性能更贴合实战需求;在国庆70周年阅兵、国际军事比赛中,这里生产的装备惊艳亮相,彰显着强军实力。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承担国家重点任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核电燃料、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军民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军工企业不仅是装备生产的“主力军”,更是部队的“后勤兵”。一机集团年均派员500余人次深入部队调研,培训学员1500余人次,训练民兵8批次194人次;北重集团累计培训技术骨干700余人,派出服保人员2282人次,排除故障1376项,5399件零部件精准送达,为部队作训保驾护航。军地之间的技术对接、人才共育,让“作战怎么定,装备就怎么造,保障就怎么跟”的理念落地生根。
军工文化的浸润更让双拥情怀深入人心。一机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成声光电一体化厂史装备展厅,年均接待参观游客3000批次、3.5万余人;北重集团的北方兵器城荣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成为军工文化的“活教材”;中核北方1000平方米的展览馆,每年迎来6000余名党员干部学习参观。三家企业累计安置退伍士兵和士官300余人、随军家属50余人,为75名军烈属解决住房难题,军烈属、六级以上伤残军人享受全额医疗报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拥军优属”的深厚情怀。
暖阳拂面 筑牢优抚保障“暖心巢”
“尊崇军人、优待军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山区落实在细微处的行动。从优待证申领到光荣牌悬挂,从抚恤补助发放到医疗保障落实,一项项政策如同暖阳,温暖着军人军属的心。
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工作启动以来,青山区用责任心打通服务链条,1.33万份优待证办理完成,1.28万份顺利发放到老兵手中。1.26万块光荣牌悬挂在现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三属”家门口,每一块牌子都承载着“光荣之家”的骄傲。为56名残疾军人量身定制74件假肢、矫形鞋,让他们重拾生活底气;医疗机构“六优先”、政务窗口“军人优先”标识,让尊崇看得见、摸得着。
优抚政策的“精准滴灌”更显温度。五年间,区领导带队走访驻区部队40次,246.9万元慰问品传递着地方深情;280名优抚对象收到2953.46万元抚恤补助,1046户义务兵家庭领取到3774.87万元优待金,420名退役士兵获得4384万元一次性补助金。连续十余年,重点优抚对象每年收到5000元春节慰问金;108名优抚对象的4.15万元医保费用由政府代缴,73人获22.56万元住院医疗补助,245人领取到207.32万元门诊补助,472份体检卡送到手中,彻底打消了他们“看病难”的顾虑。
“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的解决,让军人没有后顾之忧。动员百余家知名企业商户踊跃加入“拥军联盟”,提供优待项目200多个,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量身打造集“优质产品、优先服务、优惠价格”于一体的“三优”服务体系。6期社会适应性培训班、7期就业创业普适性培训,分别帮助322名、556名退役士兵提升技能;16次招聘会吸引3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9000余个岗位。公考类、全媒体类专题培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论坛,新媒体创作大赛,以及“政企校”合作模式,为老兵铺就“二次创业”的通途。248名军人子女实现就近优先入学入托,孩子的笑脸让军人更安心。
鱼水情深 共绘军地发展“同心圆”
驻区12支部队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军地携手在发展路上并肩前行。从国防教育到地方建设,从乡村振兴到抢险救灾,军民同心的故事处处上演。
国防教育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300余名部队官兵担任新训教官,为10余所高中的8000余名学子开展军事训练;15次“军营开放日”活动让学生走进军营,近距离感受军人风采。区人武部与幸福南路小学的“十个一”活动,投入4万元完善国防教育设施,8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少年军校充满活力,爱国强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生长。
部队官兵的身影活跃在地方建设的各个战场。支持“100MW/400MWh锌铁液流电池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落地,助力能源结构升级;包头军分区、青山区人武部投入40万元打造军工文化广场,使其成为红色教育新地标;“双拥林”里3000余棵苗木迎风挺立,为生态环境增添新绿;文明城市创建中,官兵与群众一起清理垃圾1.2万平方米,让家园更整洁宜居。
乡村振兴的路上,军民携手同行。协调50余万元为兴胜镇兴胜窑村铺设沥青路、建设图书室,添置文体器材、医疗设备和农用工具,让村庄旧貌换新颜;成立农村合作社,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区人武部领导每人每年捐助1000元,持续资助6名贫困学生,军营的温暖照亮求学路。
危急时刻,军人永远是“定海神针”。驻区部队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演练4次,出动兵力500余人次;执行驻地巡逻300余次,1000余人次守护一方安宁;抗击冰雹灾害时,2000余名官兵冲锋在前;从森林灭火、地质灾害救援,到烈士骨灰迁葬,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迷彩身影。武警包头支队某大队与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化合作,为核材料安全筑牢防线,用行动践行“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誓言。
红潮涌动 厚植双拥文化沃土
在青山区,双拥文化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风景。从文艺活动到主题宣传,从典型引领到社区实践,尊崇军人、热爱国防的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活动让双拥旋律四处传唱。《我站立的地方叫中国》主题音诗画朗诵会走进机关、学校、部队,让国防知识与爱国情怀广泛传播;第十二届军工旅游文化节文艺晚会、退役军人家庭亲子运动会、宪法主题书画笔会等185场重大活动、100余次双拥活动丰富着群众生活。武警某部的3处“青山区图书馆武警分馆”里,4000册图书让军营书香四溢,文化拥军的暖流静静流淌。
宣传阵地让双拥文化抬头可见。主要路段的3处“双拥模范区”标识醒目矗立,成员单位与居民区的双拥橱窗、专栏随处可见,300多个电子屏、宣传画廊滚动播放双拥内容。五年间,60期双拥简报、32条平台信息、70余条双拥动态、40篇权威媒体稿件,持续记录着双拥故事;《北重造重器 精工铸民魂》等作品登上人民网、光明网,微视频、微电影斩获国家级荣誉,让双拥声音传得更远。
特色品牌让双拥实践百花齐放。幸福南路小学的“五个一”活动(读国防报刊、唱爱国歌曲、写国防文章、做拥军好事、看军事电影),推动国防教育进校园、入人心;乌素图街道建华社区的“3345”工作法,用“三到位、三支持、四光荣、五服务”织密服务网络;双拥主题公园累计举办80余次主题党日活动,吸引5000余人参观游览,成为红色打卡地;兵工路双拥文化街整合“一街一碑三园三湖”资源,红色旅游专线让兵工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典型引领让双拥精神代代相传。62名荣立三等功以上现役军人家庭,迎来喜报与7.65万元军功奖励;144名优秀士兵获得8.3万元奖励,这些光荣时刻被全城见证。一机集团及董事长分获自治区“最美拥军企业”“最美拥军人物”。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双拥事业。
从军工企业的机器轰鸣到社区院落的欢声笑语,从训练场的汗水淋漓到乡村振兴的硕果累累,青山区的双拥工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拥军优属范畴,成为军民同心、共筑梦想的生动实践。在这片2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红色基因永续传承,军民情谊历久弥坚,正谱写着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