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雁萍 人到了一定岁数,是不是都像我这样,越来越喜欢怀旧。比如这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中秋节,无论市场上的月饼有多琳琅满目,却总放不下对一块童年月饼的思念。
小时候,节日到来之前,家乡人几乎都要用平日里积攒下的白面、油和糖,以小火慢功夫,烙制出一大坛纯手工月饼,自己吃,送亲友,让十五的月亮因月饼而更有情趣,也更温暖。
小孩儿爱吃盼望已久的月饼,更喜欢传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都希望中秋这一天月亮能早点儿出来,好摆供品。老天也似乎很懂人情,极少有“八月十五云遮月”的情形出现。每每皓月当空,屋檐下早已摆好的桌子上,瞬间被堆满。一个圆而大的月光饼,一个切成花篮儿状的大西瓜,周围簇拥着苹果、石榴、橘子、葡萄等各色水果,还有平常根本见不到的翻毛月饼和提浆月饼,堪称丰盛。因为数量少,这两种稀罕的月饼在供月结束后,会和大月光饼一样,由全家人分而食之;人人有份,寓意团团圆圆。
我家原先有过一架白葡萄藤,每年结得不多,但成熟度好,含糖量也高,摘一颗入口,汁水丰盈,皮薄耐品,还带有阳光和月光的味道。葡萄架上最大的那一串,每年总是先用来供月亮和兔爷,然后才轮到我们姐弟几个分享。供月不仅有仪式感,更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月亮天天看,唯独中秋节看得格外认真、郑重。大人们说,月亮上有广寒宫,里面住着嫦娥和她的玉兔。我姥姥总喜欢指着月亮上的阴影给我们讲故事:“看见没?那儿有一棵桂树。在人间的吴刚因为犯了错,被玉皇大帝发配到月亮上,若他能把这棵桂树砍倒,就可以重返人间。”结果,吴刚砍了几千年,桂树依然枝繁叶茂,他自己却熬成了仙人,还用桂花酿出天上第一等美酒。我上中学时学到“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时,才第一次把月亮和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也几乎是同一时期,我爸去广西出差买回的一瓶桂花酒,成了那年中秋饭桌上的最大亮点。
时至今日,为着一份节日情怀,抑或是为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我八十多岁的老妈,每年依然坚持用电饼铛,按三油三糖的传统配比,烙制上面画有桂树和兔子的月光饼。也依然供月,只是平房大院早已换成了单元楼房。八月十五月明夜,阳台的案几上,宛如一轮圆月的大月光饼散发着甜香,在百果的包围中,站立的兔子正用两只前爪抱着一根玉杵做捣药状。至于那药有何用处,我姥姥当年说不清楚,我也无法解释给我两周岁的小外孙听。也许,这正是神话的魅力所在。
又是一年中秋至,天上月亮圆,地上人团圆。身处这样的太平盛世,谁还会有不热爱生活的理由呢?